国际科幻高峰论坛圆桌对话:科幻启迪未来,幻想照进现实(新华网 范作言摄)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阎冬)9月10日-11日,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时光幻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壹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主办的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活动在京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科幻界领军人物聚集于此,与科幻爱好者们展开一场精彩纷呈的激扬对话。“科幻明星进校园”、“科幻·中国与世界”国际科幻高峰论坛、“2016中外著名科幻作家大型签售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上万名科幻爱好者参加,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和何夕的到场更引发科幻迷的全场沸腾。活动中,刘慈欣等三人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科幻文学欢迎“百花齐放”
在大多数人眼中,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世界天马行空、神秘奇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曾凭借《三体》斩获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的首位中国作家刘慈欣并不认为科幻小说应有绝对统一的定义,也不认为哪一部作品能称得上“绝对优秀”。“科幻小说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对其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但在科幻创作中,想象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描写超现实而不是超自然的未来场景,我认为这是科幻创作需要保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协会员、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与科学很好地结合。“科学是有边界的,但科幻创作要从边界处进行适当地扩展、发挥,让二者达到平衡,也让作品更受欢迎。”
中国科幻新生代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何夕则表示:“我个人更希望未来可以出现多种形式的科幻作品,就像中国有不同的菜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小众”科幻也能成为“大众”文学
在刘慈欣看来,即使在科幻不断升温的今天,科幻文学也并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状态。“美国一位科幻评论家曾说过:‘科幻是少数人的大众文学’,这一点我很认同。但我也发现,在中国这个日渐庞大的科幻爱好者群体中,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优势。通过影视化途径将科幻文学进行改编推广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方式,将有助于推动科幻产业链形成并普及科幻文化。”
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有着精妙的构思与严谨的理性思维,既着眼于现实也观照着人性,是科学与人文思想的紧密结合。“我认为,如果以更好的艺术形式将科幻作品包装起来,将会更好地推动科幻走入主流文学界。”
科幻文学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类别
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接连斩获国际科幻奖项,作品被不断输出到国外,今年又有近百部科幻电影已备案登记,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如何能让中国科幻发挥自身特色并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三位优秀科幻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并不适用于科幻文学创作。”刘慈欣说,“我认为科幻创作不一定要刻意追求某种特色,而应努力让作品质量更高、思想更深刻。如果我的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我更希望海外读者喜欢它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而非一部‘中国人写的科幻作品’。”
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自国民时期发展以来,曾被寄予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如今的科幻文学,更应根植于中国土壤,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面向大众。何夕也表示,科幻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有关未来的发明创造,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