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引言:这是一位谦和的老人,他因片刻的迟到,频频向我们说不好意思;这是一位低调的老人,网上关于他的介绍和报道少之又少,他说自己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这又是一位不拘小节、勤俭节约的老人,我们一起吃盒饭,老人家不能吃辣椒,就把辣菜全分给我们的摄像同事,还把自己吃不了的饭菜带回家热热吃;这是一位全身心投入科研的老人,他笑着说希望把我们总结他的个人介绍发给他一份,因为他自己都没有详细的个人简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流体动力学家曾庆存。

2016年6月,曾庆存获得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谈到这一殊荣,曾庆存说,获奖不仅代表了国际气象界对他个人的认可,更彰显了我国气象事业的水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国际上只有美苏两国有气象卫星时,曾庆存就参加了研制我国的气象卫星工程和发展规划。当时国际气象卫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有用照相法或光扫描法提供的云图以及遥感大气状态的一些方案,尚处于试验阶段。为发展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曾庆存首先在理论上验证现有方法的可行性及局限性。通过研究,他发现从基本原理来看,要遥感某高度某气象要素的变化,所用的辐射波段必须对该处该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敏感,而不是该处的辐射对卫星接收到的辐射量贡献最大。基于这一发现,曾庆存提出了选遥感通道的正确方法和几种有效的反演算法(由遥感资料算出气象要素),并于1974年出版《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该书对国际气象卫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工作中的曾庆存院士

 

曾庆存谈到,自从我国拥有了气象卫星系统,影响我国的台风已无一遗漏地被监测到,并且气象卫星对暴雨等带来灾害的天气系统也有显著的监测能力。当今,世界上由美、中、欧、日等国的气象卫星已组成遥感网,可以提供大体上完整的全球气象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和所有其它气象观测资料,再加上利用超级计算机求解大气海洋耦合的动力学方程组,已可作出直至第七天的数值预报,提前七天报出台风生成,提前三至四天较准确地报出台风登陆地点,这是世界气象界很大的进步。卫星遥感和数值预报是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的两项重器,大大提高了全人类防治气象灾害的能力。气象届公认曾庆存对遥感和数值天气预报这二重器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曾庆存对世界气象界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他在大气环流、季风系统及其动力学、“自然控制论”、 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曾庆存说,从跨季度气候预测试验的成功,到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和防治及超算问题的研究以及现在从事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无不关系到国家的需要,也无一不具有挑战性和需要大胆而坚毅的创新精神。他深刻感受到为国家、为人民及为科学发展而工作的快乐,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是没有平坦的道路的,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攀向高峰。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的能力,曾庆存提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遥感监测和数值天气预报的能力,使之科学化和数学定量化,这包括研制灾情(包括自然形态和人文形态的)数值预报或预估的数学模式、救灾调度决策的数学模式以及救灾行动的适时调整方案的数学模式等。

曾庆存说,我国的气象事业在国际上是一流的,研究气象的青年学者们应该充满信心,结合我国气象的实际情况多做原创性研究。在曾庆存这样敬业的老科学家们的带领下,我国的科学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你所不知的气象界泰斗——访曾庆存院士

图文简介

2016年6月,曾庆存获得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