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12月2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爱丁堡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一种化学变化与炎症性肠病有关联。基于这一成果,人们可以开发出新的血液检测技术来提升对这种疾病的诊断效率。

炎症性肠病是影响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症状为腹泻、腹痛甚至血便。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血液和粪便检测技术还不理想,只能算初步检测,确诊往往还需要侵入性的内窥镜检查。

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收集了240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DNA样本,分析后发现,这些患者的DNA中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表观遗传变异”的化学变化痕迹,而健康人群身上的DNA并不会出现这种变化痕迹。

表观遗传现象是指DNA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发生了可以遗传的改变。比如,老鼠的恐惧记忆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这种代代相传的持久性记忆就是表观遗传变异导致的。

报告作者、爱丁堡大学的杰克·萨桑吉说,这一新发现让人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不但能帮助医学界设计出新的血液检测技术来提高疾病诊断效率,还有助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新发现有望提高炎症性肠病诊断效率

图文简介

英国爱丁堡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一种化学变化与炎症性肠病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