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3日电 题:“撑得住、点得着、分得开”——细数长征五号助推器的技术创新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3日晚间,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稳稳托举起直径5米的长征五号,直冲云霄。
作为我国首个采用助推器支撑的捆绑火箭,长征五号的4个助推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温液体助推器,为全箭提供竖立状态支撑和助推飞行阶段90%的推力及姿态控制,是长征五号起飞的主要动力之源。
“撑得住、点得着、分得开”,这是2006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立项时,对长征五号的4个助推器提出的三大要求。
“撑得住”,是指长征五号加注完成后,4个助推器要承担全箭860多吨的重量。同时,每个助推器安装2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起飞段也主要依靠助推器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
“点得着”,是指助推器的增压输送系统,能够创造满足液氧煤油发动机点火的条件,并在飞行中提供稳定的推力。
“分得开”,是指助推器推进剂耗尽后,芯级与助推器之间的前后捆绑连接结构,能够可靠解锁,实现助推器与芯级的安全分离。
为实现这三大要求,除控制系统外,长征五号的4个助推器需“五脏俱全”,相当于一枚单级运载火箭。研制规模与难度,非同一般。
在长达10年的研制历程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先后突破了低温POGO分析和抑制技术、偏置集中力设计分析与试验技术、氦加温增压技术、尾部防热技术等14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为满足“撑得住”的高要求,助推器采用了斜头锥和前捆绑主传力结构。在飞行过程中,助推发动机产生的推力,通过头锥上的前捆绑点传递给芯级,在头锥不足0.1平方米前捆绑点处,需要承受300多吨的偏置集中力载荷。
为此,研制团队专门为头锥“量身定制”了一款专属的“梁式”承载偏置集中力构型。用3000多个零件铆接而成斜头锥,而锥体与芯级的前捆绑点轴承支座,则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用1吨多重的高硬度钢材,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到100多公斤,有效保证了结构的强度。
增压输送系统是连接推进剂贮箱与发动机的纽带。助推器上每个120吨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其产生的最高压强达500个大气压。针对长征五号个头大、动力强、发动机入口压力高等要求,研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液氧箱大流量氦气加温增压方案。
同时,为保证火箭的推力,还采用了全冗余闭式增压控制、高压大吸力电磁阀、高减压比减压器、双触点压力信号器等一系列新技术,都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运载火箭首次进行工程应用,实现了动力系统技术的升级换代。
针对海南文昌发射场的气候特点,研制团队对箭体各舱段对接面、舱段开口处、连接开口处等进行密封处理,对电连接器等进行了48小时浸泡试验,确保万无一失。
在长征五号助推器的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还全面引入了数字化模式,率先开展以数字样机为核心的全型号数字研发。首次引入全箭全三维一体化设计理念,将繁杂的问题条理化;突破三维数据交换难题,实现了数字一体化集成;首次成功构建全箭数字样机,与传统方法相比,取消实物样机,不但节省了上千万元的成本,还大幅缩短了研制周期。
首次实现了TOP-DOWN自顶向下的数字化协同研发技术的应用,构建数字化平台进行航天型号的管理;首次在航天产品中引入人机装配仿真,在3D环境中对模型进行虚拟装配仿真,利用数字化虚拟装配技术的强大功能,显著提升产品设计质量和竞争力。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