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环境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医疗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使医疗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场医学变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2015年初奥巴马将精准医学计划纳入美国国策,英国开展了“10万人基因组计划”,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部也公布了精准医疗的“国家指南”。
精准医疗是通过采集、识别、利用患者疾病的个体生物学信息,并将此多源的信息以多学科集成的方式用于制订临床治疗方案。精准医疗需要以精准诊断为先行,而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建立精准诊断体系,影像医学亟须先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正汉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疾病诊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就是医生的眼睛。”杨正汉说:“医学影像技术帮助临床医生把病人的病灶都看清楚,然后提供给医生所需要的信息,它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或者整个治疗方案的制定来说,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病的诊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心脏的形态学来说,可以说形态学的评估全靠影像学的检查,比如超声心动可以实时动态地对心脏的收缩、舒张的运动状态进行评估。超声也可以对大血管的血流情况进行分析。在心脏方面,比如冠心病,我们如果只了解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情况、还不能为临床大夫提供确切的信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如果利用影像学方法,不仅了解的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还了解引起管腔狭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以及冠状动脉支配心肌的缺血情况,心肌是否存在挽救的活性等等这些信息,那么临床大夫就能更精准地决定患者需不需要治疗,需要哪种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影像学在科研及临床方面正在进行的努力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120年的发展,医学影像逐渐从数字影像替代了模拟影像,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对比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能量分辨率等。高分辨率组织结构成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前后效果的评价提供直观的临床证据。比如心肌的灌注成像(CT/MRI)可以显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活性及治疗后血供恢复情况,直接指导心肌梗死的治疗。影像学可以直接显示室壁厚度、心腔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等功能参数,和形态学改变可密切结合。 其中CT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式。杨正汉在谈到CT在心脏血管方面的应用时表示,随着CT扫描速度越来越快,CT的探测器排数越来越多,图像质量越来越好,适用范围会越来约宽;同时射线的剂量也逐渐减低,最早我们做冠脉CTA(CT血管成像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毫西弗,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降到几个毫西弗,目前我们采用的超高端设备很多病人的辐射剂量可以降到一个毫西弗以内,射线是原来几十分之一的剂量。设备的进步也使得图像质量也比原来好很多,对于临床筛查疾病、诊断或者指导治疗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而且非常有效的做法。比如我院最新引入的256排CT和超高场MRI,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还可以观察心肌的病变,对心肌受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心血管系统之外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都是类似的,综合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不仅可以评估疾病状态下形态的改变,甚至功能的改变,这是影像学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也正在经历着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 比如面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咱们心血管和心肌搭配到一起也可以成像,通过三维影像给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杨正汉主任介绍,在原来重叠的影像年代,我们可能需要有专业培训的才能看得比较好,现在这种三维影像,更直观,也可以多方位观察,避免某些视角上的死角,只要知道解剖的人都能认得出来,哪怕不是学医的我们给他们展示的话也能辨识出来。
当精准医疗已经成为全球医学发展的方向,影像医学也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影像医学必须要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从传统的人工形态诊断向计算机智能化的“影像诊组学"发展,全方位地参与医疗模式变革,提供患者个体化诊断信息,助力医生精准、快速判断病症。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