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田兆运、蔡琳琳、祁登峰) 随着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天宫一号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相比,此次任务测控通信系统面临着更多的难点与挑战。
“这次任务具有任务周期更长、在轨试验更多、技术要求更高的特点。”李剑说,特别是在关键飞控技术上,面临5大全新挑战。
——中长期定轨预报精度要求高。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轨道比天宫一号高出几十公里,需要在飞船发射前20余天实施轨道维持,同时兼顾调相、圆化和轨道高度控制,对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接轨道远导控制策略设计与验证复杂。为适应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中目标飞行器不进行调相的控制需求,神舟十一号飞船需具备在初始相位差、入轨远地点高度的一定范围内进行交会对接的能力。北京飞控中心需重新设计远导控制策略,并对应急控制策略进行相应调整。
——短弧段快速测定轨精度要求高。神舟十一号远距离导引第5次控制与自主导引段第一脉冲控制的时间间隔仅为2圈,定轨时间仅1圈,对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回前快速轨道控制要求高。为验证飞船快速轨道控制能力,飞船返回前的轨道维持采用一圈内两次变轨的控制模式。
——伴星飞越观测及驻留轨道控制复杂。在组合体运行阶段,中心要控制伴星实现飞越观测组合体等试验;同时还要实现驻留点捕获、驻留点保持、驻留点转移等复杂类型控制,驻留及飞越轨道精度要求高。
李剑说,此次任务还面临很多潜在风险:航天员在轨飞行长达30余天,要求地面飞控人员长时间值守,飞控软硬件系统高强度不间断工作,地面测控网全时段连续跟踪,对测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各类应急情况下系统综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飞船太阳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人机协同在轨维修、伴星释放及飞越探测等崭新的在轨试验对轨道控制精度、系统间协同配合、地面监视判断要求都很高。
“挑战虽大,风险虽多,但我们从完善方案预案到关键技术攻关,从组织联调演练到强化岗位训练,均已做好准备。”李剑说。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欢迎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