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吨重的科考设备,用钢缆悬挂在船上吊架,开动绞车缓缓吊起,小心翼翼送入深海取样。风浪颠簸中,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潜伏着危险,来不得丝毫马虎。

在中国科考船“张謇”号上的“彩虹鱼”项目团队里,吴学文、万旭祥、吴涛和霍闯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操作相关设备,比如“彩虹鱼”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布放,重力柱状采样器、箱式采泥器等大型科考设备的操作等。

37岁的高级工程师吴学文,曾经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2年,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今年3月,他辞职创业,与朋友一起开办了宁波深蓝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海上调查试验队。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上一线调查工作。近年来,我国新建的海上调查船越来越多,每艘船上科考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每次出海都需要专业的海上操作和技术保障人员,这为我们提供了市场机会,”吴学文说。

“张謇”号是为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量身订制的一艘科考母船,吴学文参与了“张謇”号的前期设计和后期调试工作,对这艘船非常了解。

他介绍说:“与一般科考船不同,‘张謇’号专门设计了一个长18米、宽9米、高7米的机库。载人潜水器从海底上来后,可通过主甲板上的专用轨道,全自动运行到机库。机库上方的行车,可自动将载人潜水器吊起来,方便进行维修和保养。”

“张謇”号专门设计的U型船底内,也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内嵌式安装”方法,安装了一个长8米、宽4米的“声学转换器阵”,船上的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深海科考设备,通过声学设备舱进行工作。

“从南海到新不列颠海沟,我们在首航中经过多次实际应用,各项仪器设备运转正常,证明了这种安装方法是可行的。这项技术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张謇’号每天运行的成本,”吴学文说。

纵观世界海洋科学的发展史,也是海洋技术的发展史。每一项重大科学突破的背后,几乎都有相关新技术的出现。目前,中国的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大部分依靠进口。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协同发展。

吴学文致力于海上调查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此次“张謇”号首航中,他携带了一个自主研制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可下潜到6000米进行海底拍摄,在船上实时观看。今年底,他还计划推出可视可移动的海底采样设备。

昂贵的船舶出海运行费用,是制约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吴学文计划今后专门针对海洋调查船,开发一套管理系统软件,让每一艘船每一次出海,船上各类调查设备都能物尽其用,调查时间上优化组合,尽量降低出海调查成本。同时,还计划开发海上作业的三维动画培训模型,就像培训飞行员一样,让每一位到海上作业的人员先进行模拟培训,从而提高海上作业效率。

“在海上,我们的目标是为海洋科学家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研发和改进海上调查设备,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吴学文说,“期待我国的海洋界进一步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局面,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逐渐形成我国的海上调查产业链。”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打造专业的海上调查试验队——访“彩虹鱼”团队高级工程师吴学文

图文简介

上千吨重的科考设备,用钢缆悬挂在船上吊架,开动绞车缓缓吊起,小心翼翼送入深海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