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阎冬)里约奥运会已收官,中国军团坚持拼搏、乐观自信的体育精神也从赛场延伸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里约奥运会国家队科技专家组专家赵杰修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日常运动、健身需要树立科学健康的运动理念,并做好合理的损伤预防措施。
在里约奥运会最后一个比赛日中,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夺金,用汗水和拼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女排精神”。赵杰修表示,这种为梦想而坚持、不轻易放弃的体育精神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促使大家积极关注体育项目的本质。此外,游泳等项目对于呼吸道健康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利于身心健康。
赵杰修认为,尽管运动健身已形成全民热潮,但培养科学的训练理念、避免陷入运动误区特别重要。“很多人认为,竞技体育的高强度训练会对运动员身体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科研人员和各项目训练员在体育科研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对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等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采取个性化、精准化的科学理念辅助训练工作,不断调整训练观念以提供完善的体育科研保障服务。这一训练理念同样适用于日常运动健身中。”赵杰修表示,必须了解个人身体素质情况,不能盲目尝试技术性、危险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健身必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即逐渐地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在过程中时刻关注健身者个人的身体机能状态。初练者应将训练时间控制在每次1小时以内,不要在一周内进行多次大强度训练。”
针对训练、锻炼环境对健身活动的影响,赵杰修表示,温度湿度等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健身锻炼的影响效果十分明显。健身者首先应提高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训练能力,同时针对环境变换状况调整健身方案;其次要科学补充营养和液体。“运动前2小时可以少量多次进行补液,运动中的补液量一般为失汗量的75-80%左右。每小时的补液总量一般不超过800毫升,根据个人习惯、体重等具体因素进行少量多次补充,运动后应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促进血容量的恢复,也可以饮用白开水以达到解渴、降低血浆渗透压等效果。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的补液量应至少为体内流失水分的1.5倍。”此外,要合理使用物理降温手段,如降温服、降温饮料和冷水淋洒等。
赵杰修也强调,运动健身中的损伤防护与科学训练同等重要。运动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肌肉关节出现问题,同时要充分了解易发生运动损伤的环境等其他因素,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出现损伤后要根据不同部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合理治疗。“科学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国人正确认识、对待体育运动,更将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大家共享体育精神。”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