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搭乘母船“向阳红09”返回青岛母港,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蛟龙”号在本航次共下潜22次,取得了大量地质、生物、深海水体样品和高清海底视频资料。

中国大洋第37航次总指挥邬长斌介绍,这个航次历时94天,航行11837海里。“蛟龙”号在本航次共完成22次下潜,科考队员还完成了11站地质取样和33站海水温盐深仪(CTD)采水作业任务。

“本航次中,‘蛟龙’号获取了丰富的、用其他手段难以获得的地质、生物、深海水体样品和大量高清海底视频资料,取得了丰硕科学与技术成果。”邬长斌说。

据了解,本航次是“蛟龙”号自2012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后,首次重返海沟区密集地开展6000米以上深度的下潜作业。本航次中,6500米级潜次共5个,超过6000米深度潜次共9个,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在大深度潜次中,“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设备性能可靠。

随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彭晓彤介绍,本航次依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深度作业优势,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作业,成功获得了深渊区域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为中国跻身深渊科学前沿研究,推动国际深渊探测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蛟龙”号还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资料;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北坡作业区海山为泥火山,获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质样品。这些样品和视频资料为研究泥火山地质活动和俯冲板片的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大洋第37航次副总指挥叶聪表示,本航次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蛟龙”号作业能力。蛟龙号连续大深度下潜,技术状态良好,平均故障率为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以来最低。

在本航次富钴结壳海山区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多次实现长距离、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离最长达到5000米,水下作业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单潜次最大地质样品取样重量达124千克,创造了自“蛟龙”号下潜以来单潜次航行距离、作业高差及地质样品取样重量的最大纪录。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蛟龙”号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

图文简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搭乘母船“向阳红09”返回青岛母港,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