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6日15时41分,搭乘长征七号火箭升空的多用途缩比返回舱在经过近20个小时的飞行后成功着陆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刘成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了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除了大家知道的高速穿越稠密大气层时的高温灼烧、剧烈颠簸以及黑障,”刘成军说,“返回舱返回过程中更大的挑战是多种因素交错影响造成的返回弹道偏差。万一再入大气层时偏差过大,可能就无法落到预定着陆区;如果测站不能及时捕捉到目标,地面搜救力量就无法开展搜救与回收。”
6月26日23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已经检查回收完毕,安全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专用吊车抵达着陆现场。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刘成军说,这次任务中,“远征1A”是全程自主制导控制,也就是每一次调姿,每一次控制,调多大、控多少完全自己计算决定。由于地面无法干预修正,再加上自主制导控制算法限制,火箭入轨偏差和“远征1A”每一次的自主控制误差无法完全消除,最终就有可能导致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的误差较大。
为有效解决误差问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精确计算出返回制动点火前的轨道,并及时给“远征1A”注入导航修正参数,从而确保了返回制动控制满足返回舱和“远征1A”分离的精度要求。
据刘成军介绍,为了提升后续航天员返回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多用途缩比返回舱采取了全新气动外形,这样空气的升力更大,航天员返回时承受的过载就会小很多。然而,这样一来,给北京航天飞控制中心进行测站引导和落点预报带来了很大困难。
6月26日23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已经检查回收完毕,安全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搜救人员在着陆现场进行警戒。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刘成军说,“另外,全新的返回过程控制方式和气动特性,使得返回动力学计算模型更为复杂,想要精确计算返回舱的位置引导测站跟踪、准确预报落点引导搜救回收更加困难。这次返回的落点散布范围是以往神舟飞船返回舱的28倍。”
针对任务“返回要求高,落点预报难”的特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创新突破了新型气动特性条件下返回舱再入引导和落点预报技术,通过建立分离点参数误差分析模型、返回舱气动模型和再入大气模型,妥善解决了所有难题,确保了返回测站引导和落点预报的精度。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