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刘丫 阎冬)6月2日,“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和“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在京颁奖。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毛明等10人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等10人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中国科技协会于2015年经中央批准,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增设“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子奖项,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增设“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子奖项。“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主要是表彰奖励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以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取得原创性、标志性重大成果,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声誉、科技创新中起到和新领军作用的一线人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旨在表彰那些具有较强科研领军才能和协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大家”潜力、能够承担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日前,获奖者代表在中国科技会堂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人才托举”助力培养未来科学家

在被问到科协对于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举措时,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挺表示,中国科协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发现、培养、举荐并奖励人才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中国科协努力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上着眼,对人才进行发掘培养。

他介绍,在人才鼓励方面,中国科协于2015年10月启动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每年选拔200名32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资助,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这些年轻人开展原创性研究。

同时,发挥资深院士和各领域前辈科学家的“伯乐”作用,利用他们的“慧眼”发现一些年轻的、崭露头角的科技人才,通过同行领域培养未来的“千里马”。

2015年,科协成立了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这是由生命科学领域的十余个全国学会组成的联合体,并在组织内联合开展科技人才的选拔、推荐,除对入选人才予以资助,还为每位优秀人才设置三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代表:科研工作要满怀热忱与执着坚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谈到,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了解基层工人的艰苦和一线农民们的实际情况。何满潮说,自己长期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就其个人而言,这种朴素的感情让他对科研工作更充满使命感。

另外,他还指出做科研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为国家、人民服务的情怀,能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中也要能耐得住枯燥和寂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廖宏补充到,作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热爱科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是一个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研究员毛明以其研究领域为例也进行了说明。他谈到,科技工作者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我认为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两类工具,一是计算机,二是实验。利用CAD、CAE、MDO等软件系统进行应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充迭代,这是科研中最实际的一种办法”。

 

“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80后代表:青年科学家更需要努力与坚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作为80后科学家,对于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发展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青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所在的课题组现在有两位工程院院士,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除了老师们提供平台和指导,还是需要个人来做具体的工作。以我在棉花害虫的生物学习性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为例,我们需要研究总结棉花害虫的发生时间、分布规律,以及发生棉花害虫后如何进行防治。从2010年左右开始,我们从华北棉区、长江棉区逐渐向新疆棉区转移,通过实验将棉花问题与产区、国家的需求结合,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线数据,这是在实验室里无法取得的”。

 

“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高校代表:让科研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使创新无处不在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谈到,材料物理的基础研究除了材料的具体应用,也是一种发散性的研究,既包括材料的基础信息,也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发现解决。“从事的是基础科研。从古到今,材料在人类发展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用材料来命名的。如今大家使用的手机、电脑等,都属于材料制成产品的最终层次,而我们的研究是在材料的最底层,即从材料的角度研究物理属性。

张远波以一种新型二维材料——黑磷为例进行说明。“黑磷与与石墨烯一样是单原子层厚,而且质量很好,这样的材料就可以发挥很大的实际用处,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

张远波认为,我国半导产业极具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大环境的不断完善,科技人员们可以踏实地进行有意义的创新研究。就研究本身而言,“科学无国界”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明显。拿出有实效的科研工作成果、做出重要的研究,不仅是个人使命,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峰谈到创新时表示,任何领域都存在创新。“就我从事的基础研究而言,我们最初希望把问题弄清楚,而后会发现可以将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对企业而言,工艺改进也是一种创新。在科研工作中,创新往往来自于一个突然的想法或一次新奇的发现,创新无处不在”。

郑南峰认为,创新的技术成果必须要转变为生产力,才能形成颠覆性的革新结果。“我们课题组对纳米材料最外层的精细结构进行研究时,以独特的角度出发,把纳米材料中的特殊性质解释出来,同时用我们的认识去改造现有的材料,从而优化它的性能,使之更接近我们的实际应用”。

郑南峰也谈到,创新思想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告诉学生们如何对创新想法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同时进行客观评判,最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科研创新最实际的应用”。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科技领军人物畅谈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

图文简介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和“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奖者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