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河南科技报社 李 江 许一凡 张晓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小小疫苗本领大,预防疾病需要它。健康成长最重要,科学接种不害怕。”

人的一生总是悲欢交集、喜忧参半,“打预防针”则是很多人关于疼痛的最早记忆。粗略计算,每个人一生至少要接种10余种、20余针疫苗。正是这一针针小小的疫苗,为我们的身体筑起了一道道严密而坚固的健康屏障。

恰逢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我们邀请到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二室主任叶莹、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郭松伟、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李锋,与大家一起谈谈预防接种的那些事儿。

 

 

我们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人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

婴儿呱呱坠地后,可以从母乳中获取抗体,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因此,民间有“孩子半岁前不容易生病”的说法。随后,婴儿从母乳中获取的抗体逐渐消耗,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于是,就需要人工干预,来增强抵抗力。

事实证明,预防接种是增强抵抗力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如果不接种疫苗,会降低机体抵抗细菌或病毒的能力,导致相应传染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

另外,按照国家的要求,所有的儿童进入幼儿园、中小学校都要查验接种证,确认是否已接种国家规定的疫苗。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要安排补种后才能上学。

 

疫苗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所谓的疫苗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其实,预防接种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然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传染源侵入,但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辗转传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也就降低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儿童防疫有哪些常见方法

首先,要尽量改善卫生条件,并加强健康教育,改变孩子的不良卫生习惯,这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要强化人群免疫。许多传染病都可以通过人群预防接种来控制流行,预防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接种到易感者机体,从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延长抗体持续时间;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直接给机体注射免疫应答产物如注射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制剂,使得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人工被动自动免疫是指同时给机体注射疫苗和抗体,如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其中,人工自动免疫是儿童时期最主要的防疫方法,其常见的接种途径有:

1.口服法。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的口服预防法。

2.皮肤划痕法。例如种牛痘苗,以及卡介苗的划痕接种法。

3.皮下注射法。例如百白破三联菌、麻疹疫苗等预防接种法。

4.皮内注射法。例如卡介苗的皮内注射接种法。

 

接种疫苗后为什么还会生病

有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还是生病了,于是家长就认为是疫苗有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科学的认识:

首先,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疫苗可以预防,接种某种疫苗,只能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其次,疫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率,但由于受种者个体的差异,少数人接种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仍有可能会发病。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偶合发病,如果接种疫苗时受种者恰好已处在该疫苗所针对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疫苗还未产生保护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后仍会发病。

 

一、二类疫苗是怎么回事

目前根据传染病疾病种类和发病情况、政府可投入的公共卫生资源能力,人为地将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也称为计划外疫苗。常见的二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狂犬疫苗等。

 

二类疫苗要不要接种

二类疫苗同样具有防控相应传染病的作用。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二类疫苗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体质。同时,接种前还应了解该种疫苗的特性、适应证及禁忌证。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抵抗力低,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那么在流感高发季节来临之前可选择接种流感疫苗;如果孩子近期要进幼儿园,可提前一个月接种水痘疫苗;轮状病毒容易引发3个月到2岁婴幼儿的病毒性腹泻,因此也可考虑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有这些情况不宜接种疫苗

下列情况不适宜接种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它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

过敏体质。个别儿童有过敏体质,容易被家长忽视,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偶可引起过敏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认为,儿童免疫功能不全,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接种活疫苗时。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等。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

神经系统疾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例如患有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或惊厥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接种疫苗后,一定要在接种处观察半个小时。

同所有药物一样,疫苗对人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异物,绝大多数健康儿童接种后不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只有极少数因个体差异,接种后局部会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经过物理降温、热敷、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等对症处理,反应就会自然消失。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小“预防针” 健康守护神

图文简介

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