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武汉人,最能代表武汉的蔬菜是什么,十有八九他会告诉你,是菜薹[tái]

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这些植物长大以后会长出带花的茎,叫做抽薹。

通常抽薹是为了结籽繁殖,但古人偶然发现其中一些薹比较嫩,可以作为蔬菜,这就是菜薹的来历。

菜薹有很多种,广东菜心便是其中之一,叶和薹都很好吃。

而在武汉人口中,菜薹特指紫菜苔(红菜苔),主要吃薹和很小的嫩叶。


武汉的菜薹分三六九等,武昌的比汉口的贵,而产自洪山的“洪山菜薹”名气最大。

清代的《武昌县志》记载:洪山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距城(武昌)三十里则变色矣。

《江夏史记》称: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出产的品质最佳。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卓刀泉相传是关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

菜薹的颜色来自表皮的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度下呈现不同颜色,因此可能是洪山地区偏酸的水土和小气候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

以前有个说法,正宗洪山菜薹的菜汤是紫红色的,其实那只是雕虫小技。

如果你喜欢红菜汤,只需滴几滴醋就行了。


传统上,菜薹每年夏末秋初播种,十一二月开始上市,是武汉人冬天的主打菜。

菜薹的生长非常旺盛,收割一茬还能继续抽薹,如此可以一直吃到次年三月左右,但随着收割次数增加,它会变得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老。

刚上市或开春后的菜薹并不好吃,而腊月和正月的菜薹最好,这时武汉已经落霜,在寒冷的刺激下,菜薹增加了糖类、氨基酸的合成和积累。

此时菜薹粗壮,表面油亮,吃起来脆嫩清香、口感微甜。


菜薹水分多、容易空心、不耐放,因此武汉人喜欢吃当天买的新鲜的。

餐馆的炒菜薹一般是刀切出来的,而武汉人家里吃菜薹是“掐”[qiá] 出来的。

从顶部开始一节一节掰断,以此判断外皮老不老。

如果一掰即断,说明菜薹鲜嫩,可以连皮一起吃;如果掰开连着纤维,说明外皮已老,需要剥掉,只吃里面翠绿的茎。

如果你看到一个武汉人大拇指指缝发黑,多半上一顿吃过菜薹了。


菜薹有特殊的清香味,苔花微微发苦,武汉人对此习以为常。

这是来自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的硫苷类物质,是它抵御虫害的防御武器。

武汉人吃菜苔要用腊肉来炒,不放肥腊肉的炒菜薹是没有灵魂的。

而且最好不是烟熏腊肉,因为烟熏味太重会夺了菜薹的清香。

就要自家阳台腌制的那种,肥多瘦少的五花最好。

热油爆香,翻炒几下,点水,焖分把钟即可出锅。


现在种植技术和物流进步了,几乎全年都能看到菜薹售卖,我在北京也经常能在菜场看到它。

但是吃来吃去,还是在武汉吃的最好吃。

目前武汉依然在和病毒鏖战,可惜等到春暖花开时,美味的菜薹将不复存在。

要想一饱口福,只能等到来年了。



来自湖北的美食(3):腊肉炒菜薹

图文简介

如果你问一个武汉人,最能代表武汉的蔬菜是什么,十有八九他会告诉你,是菜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