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对中国内地截至2020年2月11日报告的72 314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线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
 
/中症占大多数,总粗病死率2.3%
 
该研究主要发现,虽然2019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轻/中症病例占80.9%),总体粗病死率低(2.3%)。
 
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在≥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
 
按职业划分,退休人员的粗病死率最高为5.1%。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高出其他省份(0.4%)7.3倍。
 
未报告合并症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有合并症患者的病死率则高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为10.5%,糖尿病为7.3%,慢性呼吸道疾病为6.3%,高血压病为6.0%,癌症为5.6%。
 
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例占4.7%。危重病例的粗病死率为49%。
 
暴发流行,124-28日达首个峰值
 
该研究首次描述了2019新冠肺炎的发病流行曲线。总体曲线呈现暴发流行模式,2019年12月发病的病例,可能为小范围暴露传播模式;2020年1月,可能是扩散传播模式。
 
个案调查结果提示,疫情在2019年12月从湖北向外传播,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31个省的1 386个县区受到了影响。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除湖北外,全国30个省两周内都报告发现了新冠肺炎疫情。
 
发病人数在1月初开始迅速上升,在1月24-28日达到第一个流行峰,后缓慢下降,但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异常高值,后逐渐下降。
 
而报告日的流行曲线则显示,报告病例数在1月10日后快速上升,在2月5日达到流行峰,然后缓慢下降。
 


截止2020年2月11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报告日期、发病日期流行曲线
 
湖北省以外病例发病高峰期为1月24-27日。大多数病例(68.6%)报告发病前14 d内在武汉居住或去过武汉,或曾与武汉患者有过密切接触。
 
研究者指出,这种暴发流行的时间趋势与先前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野生动物交易,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仍然未知的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类,继而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名医务人员死亡,粗病死率0.3%
 
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
 
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 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 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
 
对1 688名有病情严重程度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析,大多数病例为轻症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
 
其主要原因与年龄有关,医务人员都是在职人员,一般都在60岁以下,而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
 
武汉有1 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0%,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地区394例(占23.3%),除湖北外全国其他30个省(区/市)214例(12.7%)。
 
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
 
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12.7%。
 
目前未发现超级传播者
 
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
 
研究者强调,虽然截止2月11日显示的疫情形势趋于下降,但疫情尚未结束,尤其是复工后大量人员流动与接触,增加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必须继续落实好社区和劳动场所等为单位的首例病例的发现和处置,防治疫情反弹。
 
在该研究纳入的72 314例病例中,确诊病例44 672例(61.8%),疑似病例16 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 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
 
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30~79岁(86.6%),湖北省占74.7%。死亡1 023例,粗病死率为2.3%。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 145-151.


中国超7万新冠肺炎患者论文:80%为轻症,伴心血管病者死亡率10.5%!

图文简介

中国超7万新冠肺炎患者论文:80%为轻症,伴心血管病者死亡率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