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口服液因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引发抢购热潮。抑制就等于能预防能治疗吗?“老药新用”还有哪些路要走?一起来看专家的分析。
1月31日晚间,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一条消息引发轰动。消息中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发布后市民连夜抢购双黄连,网络平台的双黄连也基本“秒光”。
消息发布后引发巨大质疑,2月1日早晨人民日报官微已做出补充说明,称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提醒公众请勿盲目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那么抑制和治疗到底有什么区别?中医专家如何看待这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医学博士张洪林告诉记者,抑制和能治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病毒本身在外界活性就很差,泡在双黄连口服液里可能确实有抑制作用,但是这与病人口服有效,甚至能治病是两个不同概念,即抑制不等于治疗。”
张洪林说,事实上,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东西很多,比如医用酒精,紫外线,干燥的空气环境,硫酸等。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有效方法可以试验双黄连等药物,但是不要着急制造爆炸性新闻。
在他看来,不论中药还是西药,要得出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临床治疗有效的结论,需要进行临床科学观察,有服药组和非服药组等严谨科研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病例数,经过统计学处理等过程。
而根据网上披露的一份文件,双黄连口服液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仅仅进行了一个晚上的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测试。
另据上海药物所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有关双黄连口服液目前只是在武汉病毒所做了一个初步验证。 后续会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做一些实验。但是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
“老药新用”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介绍,开发药物有其客观时间规律,一般需要5~10年。“老药新用”主要是通过筛选已经过一期临床实验验证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证的药物,加快候选药物的研发速度,通常可以大大缩短时间。为了在短期内发现有效药物迅速缓解当前疫情,可以运用“老药新用”的研发手段。但候选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否真正有效且安全则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特定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
而且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双黄连合剂2013年排名第二,2014年排名第一。
再次提醒:普通人请勿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病请遵医嘱。
记者/李荔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