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241 篇文章
在病房里有一位70岁的李阿姨,在家下楼梯时滑倒摔了一跤,送医后发现髋部骨折。她抱怨:平时都有吃钙片,怎么才跌了一下就骨折。详细询问其平时生活作息,发现患者近几年因为“腰部不舒服”很少外出活动,所以平时都待在家里看电视。偶然看见电视广告说吃钙片可以保护骨头,就订购了几大盒,但吃了钙片腰部的疼痛也一直没有明显好转。入院骨密度检查结果显示为骨质疏松,医生告知患者这次骨折的根本原因就是骨质疏松。 你发现上述病患对骨质疏松认知的误区了吗?是不是经常看到广告推销钙片但却不知道除了补钙还能做什么?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吗?骨折发生的风险与骨密度又有什么关系?防止意外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意外本身有充分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从各方面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预防方法。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是因为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折风险上升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据2014年《近十年我国各地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状况》报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亿,全国4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达到1.12亿,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是易患人群。健康的骨骼是骨的形成和破坏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骨密度不会改变。但原本健康的骨骼,经过年龄老化和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的影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骨质破坏的速度超过形成的速度,骨密度因此而下降,也就是骨质量下降,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健康状态下骨骼应当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轻微的外力不至于骨折。一旦患了骨质疏松症,骨骼变得相当脆弱,轻微的外力就会造成骨折。患有骨质疏松症时,打喷嚏、翻身起床、叠被子、抱小孩等看似稀松平常的动作就能引起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经常出现在身体什么部位? 有什么危害? 有别于一般骨折,发生的部位为受到暴力的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部位有脊柱、髋关节和腕关节,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脊柱,经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尤其是翻身、起坐或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这也是为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筛查也包括腰椎的侧位X线片。脊柱起着支撑人体上半身重量的作用,一旦发生骨质疏松症,就会使椎体骨密度减少,承受力量的能力下降,椎体发生微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形,临床上称为“脊椎压缩性骨折”,好比歪曲的梁柱无法支撑而倒塌,变形的脊椎无法支撑上半身的重量,外观表现为身高变矮或驼背。 路上的老太太经常走路弯腰,步伐踉跄,抬头向前,双手在背后交叉。其实不是背部肌肉没有力气,而是“脊梁骨”早已弯曲,无法挺直上半身。 而髋部骨折造成的后果最严重,老年人平衡感和协调性差,跌倒时经常髋部着地。髋部的骨折多为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多为粉碎性骨折,愈合较慢或不愈合,且容易发生再骨折。加上发生的人多为老年人,有着高死亡率、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致畸率致残率高、康复缓慢的特点,因此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髋部骨折,很可能跛行或是再也站不起来了,所以髋关节骨折有着“人生最后一跌、最后一站骨折”的恶名。 检测骨密度和自我评估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临床测定骨密度的方法以双能X线吸收法(DXA)为准,当T值≤-2.5即说明存在骨质疏松。骨密度测定结果可以用于判断骨质疏松严重程度,也可用于抗骨质疏松疗效的监测。而一次骨密度测定的辐射剂量小于火车站、机场安检的辐射剂量,所以可以放心接受检查。 通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所发部的骨质疏松一分钟自测试题,可以快速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简单且快速,只需要在等电梯、等公交车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根据题目勾选,只要有1项为“是”即说明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建议进行骨密度及其他相关的检查。 以下是该量表的问题列表: 1.父母曾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或曾轻微受伤后骨折? 2.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存在驼背? 3.您的年龄超过40岁? 4.成年后曾因跌倒而致骨折? 5.成长后经常跌倒(去年超过1次),或因身体虚弱担心跌倒? 6.您40岁以后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cm以上? 7.是否体重过轻(BMI值小于19)? 8.是否曾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超过3个月(如可的松、强的松等)? 9.是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10.是否患有甲亢或甲旁亢? 11.【女性】您是否在45岁或更早停经? 12.【女性】除了怀孕更年期或子宫已切除,您是否曾停经超过12个月? 13.【女性】您是否在50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启用激素替代治疗? 14.【男性】是否曾经阳痿或失去性欲? 15.您是否每天饮用超过两小杯份量的酒? 16.是否有长期吸烟的习惯? 17.每天运动量少于30分钟?(包含做家务、走路跑步、上下楼) 18.您是否避免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19.您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分钟且没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提高生活质量,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手术方式的进步及内植入材料的辅助,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转变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也越来越积极。目前认为如骨折影响生活,条件许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均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活动,这样能够避免长期卧床,并可以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残废率!手术方法主要有微创的局麻下骨折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髋关节骨折可以采用闭合或开放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多可早期下床。应根据患者具体年龄和骨折情况选择。身体条件或其他因素不允许手术的,保守治疗卧床期间要加强营养,但千万不能总躺着不动,应加强护理并积极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运动,预防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心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前文所述李阿姨的股骨颈骨折位于血供差的头下且有移位,经和医生商议,最后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很顺利,术后第2天已经能够下地进行站立和辅助行走,术后5天就出院了。 不可不知道的“钙”念 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补充钙质是至关重要的。钙质是组成骨骼的成分,当血液中钙浓度不足时,身体就会以溶解骨骼的方式释放钙质到血液中,结果就是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钙质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是服用钙片补充。让我们立下一个小目标,每日摄入800mg,老人和绝经后妇女建议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摄入钙剂不足,平日可多吃虾米、小鱼干、豆干或喝鲜乳补充钙质。举个“栗子”,如果早餐喝100g酸奶含钙118mg,午餐或晚餐吃100g豆腐干含钙308mg,再加上半斤左右的绿色蔬菜约含钙400mg就足够了。膳食摄取钙质不足的部分,可以透过钙片补充。然而钙剂种类繁多,服用的量也有所不同。在咨询医生后定期的服用,选择容易吸收的种类,吸收才能适当的填补不足的部分,才能达到强身健骨的效果。 多晒太阳获得阳光维生素 人体90%的维生素D来自于阳光照射皮肤,所以被称作“阳光维生素”。经过皮肤转化后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在肠道的吸收,也就是说维生素D与钙质的吸收是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的。推荐量为400~800IU/d,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应为800~1000IU/d,建议每天到户外晒太阳15~30分钟就能生成适量的维生素储备。只要走到阳光底下就能获得免费的维生素D还能促进骨骼健康,不花钱又多多益善,你还在等什么!走起! 要活就要动,缓和且坚持; 创造好环境,防滑防跌倒 运动简单实用,还能同时预防多种疾病。老年人适合缓和的运动,例如打太极拳、健走等,能够增加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还能增加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的风险,可谓一举数得。经常保持静止的状态而不活动造成运动能力下降,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加速,也减少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对人体骨骼系统有多方面的影响。 至于环境方面,为了避免跌倒要清除地面上杂物,保持浴室地面干燥,在楼梯旁安装扶手。行走时可以拄拐杖,上下公车、阶梯时一定要踩稳脚步。若患有白内障、老花眼等影响视力的眼科疾病要积极治疗,否则看不清楚路面状况酿成意外。 补钙固然很重要, 然而单纯补钙并不能取代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当确诊为骨质疏松患者、曾经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折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该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单纯补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充分补钙的前提下,加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有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值得注意的是,双膦酸盐可以抑制骨吸收,但并不是吃越久就越好。为了避免罕见的不良反应,服用双膦酸盐满3~5年就应考虑“药物假期”,评估骨折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或更改治疗方案。抗骨质疏松药物并不是有吃进去就算数,一定要坚持规律使用,并在您的医生指导下,检测药物的有效性,否则需要及时更换药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作者:陈维新 林红 审校: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