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盘,大长腿,耳尖激萌小毛簇,黑白相映大毛领——是的,这说的正是贵妇猞猁。但是,我们想说的不是领地横贯欧亚大陆的欧亚猞猁,也不是盘踞北美林海雪原的加拿大猞猁,而是它们的近亲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相比于广泛分布的姊妹物种来说,它的故事更为曲折。

猞猁和它的“食物”。图片:Roland Seitre / Minden Pictures

大脸猫,长胡须

猞猁(Lynx)是猫科的一个属,英文中猞猁因为它们的眼球后方反光强烈的脉络膜而得名,名字 lynx 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表示“光明”的词根 lewk-。

“光明”。图片:northernwoodlands

猞猁属包括四个物种,起源于250~500万年前上新世的北美大陆。在短尾猫(L. rufus)分化形成以后,其余三个物种的祖先在向亚欧大陆迁移的过程中快速分化产生加拿大猞猁 (L. canadensis),占据了北美寒冷森林地带的生境;而进入亚欧大陆的一支在约1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分化出了欧亚猞猁(L. lynx)和伊比利亚猞猁。

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欧亚猞猁,分布区有一部分在中国。图片:mpiet / wikimedia commons

在整个第四季反复的冰川运动期间,伊比利亚猞猁很可能和体型更大的欧亚猞猁共享过欧洲中西部的广大区域,但被冰川期的严寒驱赶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比利牛斯山脉挡住了南下的冰川,也让伊比利亚猞猁留在半岛继续生存。

伊比利亚猞猁仅分布在紫色区域内。图片:BhagyaMani / wikimedia commons

伊比利亚猞猁体长不到一米,相比较于它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姐妹物种来说更加苗条,也没有雪地靴一般的厚脚垫。像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伊比利亚猞猁有着一身黄底黑斑的毛色,底色和斑点分布根据个体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它自然也少不了猞猁属耳朵尖儿上特有的黑色毛簇,还有短短的尾巴和黑色的尾巴尖儿。伊比利亚猞猁最大的外形特点是脸盘两侧黑白两色的络腮胡子,哪怕在猞猁属中都算大的。身处藏狐、兔狲、角雕肆意卖萌的时代,靠胡子撑门面它也很努力的好吗。 

“是我不勇猛还是我不可爱,你们为什么只看藏狐和兔狲?”图片:Wikipedia

伟大的西班牙!

伊比利亚猞猁适应的生境是典型的地中海植被景观,林下植被丰富的栎树(也就是橡树)林地和密生的常绿灌丛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所,而镶嵌其中的开阔草地是它们捕猎的好去处。

林缘灌丛中出现的伊比利亚猞猁。图片:Luke Massey / NPL / Minden Pictures

如同加拿大猞猁钟爱雪鞋兔一样,伊比利亚猞猁的食谱中80%以上的猎物是穴兔,也就是家兔的野生祖先。根据猎物的数量多少不同,它们也会偶尔尝试小型的有蹄类、鸟类和啮齿类动物,甚至动物尸体。一只成年猞猁需要平均每天捕食一只兔子,带着幼崽的雌性个体则需要抓到三只左右。

“今日午餐”。图片:wikipedia

然而,作为一个适应环境的美丽物种,伊比利亚猞猁的介绍却不能到此结束。事实上,如果说关于这个物种有一件事你需要知道的话,那就是,这个靠胡子卖萌的物种一度只剩下不到50只成年个体——它是全世界最为濒危的猫科物种。下面这个故事才是我最想讲的。

最濒危的喵星人

20世纪之前,伊比利亚猞猁广泛分布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然而整个20世纪,半岛上的穴兔种群数量由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和疾病而大幅减少,尤其是50年代的粘液瘤病毒和80年代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导致穴兔在很多地区销声匿迹,这对于挑食的伊比利亚猞猁来说是直接的致命打击。同时,土地开发和建设使得林地-灌木-草地镶嵌结合的原生植被大面积缩减,而习惯隐蔽活动的伊比利亚猞猁很少穿越大片的开阔地,也让它们更容易受到栖息地片段化的影响。除此以外,直接盗猎和交通事故死亡也是猞猁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缺少食物、盗猎和交通事故使得伊比利亚猞猁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图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80年代末期,整个西班牙境内还有多达千只的伊比利亚猞猁生存,然而,这一数字到2002年已经下降到了苟活在两块独立栖息地中的43只成年个体。在200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将伊比利亚猞猁的保护级别由濒危调整为极危。当种群数量下降到一个临界值以下时,一个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持续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加干预,伊比利亚猞猁种群很可能自然衰落,成为自美洲剑齿虎灭绝后,一万年以来第一个灭绝的猫科物种。[注:你可能知道的全新世后灭绝的猫科动物,比如20世纪80年代灭绝的爪哇虎,是亚种。]

伊比利亚猞猁幼崽与剑齿虎化石骨架。图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 wikipedia

保护,带它们绝处逢生

伊比利亚猞猁的困境是很多顶级捕食者物种的现状缩影,然而这个故事剩下的部分或许更有意义——在2015年的评估结果中,伊比利亚猞猁持续13年的极危评级被下调至濒危,下调理由是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和分布地区面积增大

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也在逐步上升。图片:José María Alvarez / wikimedia commons

从灭绝中挽救伊比利亚猞猁的,是欧盟政府的持续投入和相关组织的科学管理。保护项目主要着眼于提高栖息地质量,对现有栖息地进行全面细致的改善,从而增加可以承载的穴兔种群规模。伊比利亚猞猁再一次拥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多样化的原生生境。大部分栖息地属于私人财产,保护项目通过经济补贴和协助管理解决人兽冲突;过路涵洞的建设也缓解了栖息地的片段化;多个保育中心的建立实现了不同种群的基因交流和基因多样性的保护。

2014年,几十只伊比利亚猞猁被人工放归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适宜生境地区,目前已经观察到了野外的成功繁育。2012年,整个物种有156只成年个体,到2015年,已经超过了400只。 

西班牙多纳纳国家公园内的交通警示。图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这种地球上最珍稀猫科动物的故事可以继续下去了。不过伊比利亚猞猁的前景并非一片光明。根据种群遗传学原理,一个曾经几近灭绝的物种,哪怕恢复到上百只的种群数量,无法恢复的基因多样性也会让它们在面对流行病和气候变化时极为脆弱。更不用说在东南亚的丛林里,在北极的冰盖上,在世界许多其他地区,都有生物在重走伊比利亚猞猁的老路,还没有看到新年的希望。

集稳重与可爱于一体的伊比利亚猞猁,也逐渐迎来了希望。图片:Roland Seitre / Minden Pictures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卢平。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人脸大显胖,猫脸大……显可爱!

原来,真有苗条的橘猫!

“兔兔吃不够,恋爱谈不动。”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这个大脸络腮胡,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喵星人

图文简介

猞猁因为它们的眼球后方反光强烈的脉络膜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