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山东沿海地区做一些鸟类调查工作,也因此见到了很多的鸻鹬类。在众多鸻[héng]鹬[yù]类中,有两种在我看来极其优雅,其中一个是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另一个便是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这两种鸟类的身体配色都非常简单,但又特别精致:黑翅长脚鹬是黑白色配红色,而反嘴鹬则是黑白色配灰蓝色,比起黑翅长脚鹬要显得更为素雅。反嘴鹬身上除了腿部和爪为灰蓝色外,其余部位仅有黑白两色,而且当翅膀收起时,黑色区域呈线条状,像极了中国的水墨画。 反嘴鹬,摄于山东东营。图片:胡运彪 黑翅长脚鹬,摄于山东东营。图片:胡运彪 反嘴鹬隶属于鸻形目反嘴鹬科,它的名字来自于其末端向上弯曲的喙,这在鸟类界绝对属于非常另类的存在。鸟类的喙通常平直或向下弯曲,也有少数种类的喙向上翘,比如翘嘴鹬(Xenus cinereus),但独独反嘴鹬属的4种反嘴鹬喙的末端上翘且平整,像极了楷体字里的那一捺。 嘴长这样,咋吃东西? 对鸟类稍微了解的人可能知道,鸟类的喙和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比如猛禽的喙通常锋利,且末端成钩状,利于杀死猎物并撕下猎物的肉;食种子的鸟类通常粗短且边缘相对锐利,利于剥离并压碎种子;食草雁鸭类的喙边缘多具有适合切割植物的“锯齿”状结构。 反嘴鹬的喙到底适合吃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向上弯曲的喙适合它们在水底贴着泥滩表面来回扫动,这样便会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更利于它们取食水底的一些食物,例如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等,偶尔也会取食一些小鱼。 但它们的取食行为也并非只有这么一种,在我的观察中,除了这类取食行为外,还经常见到它们直接用喙尖在地表或者水面啄食,而且效率也非常高。 是真的太南了 反嘴鹬在我国境内属于比较常见的鸟类,沿海滩涂、养殖塘、盐池以及内陆的湖泊、沼泽等湿地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在北方地区为繁殖鸟类,南方地区则为旅鸟或越冬鸟类。 在大多数鸟类文献和资料中,一般认为反嘴鹬在国内的繁殖地位于内蒙、甘肃和新疆等省份的湿地生境中。但实际上,反嘴鹬在我国境内的繁殖地远不止这些。 根据已发表或报道的资料以及我个人的野外观察,河北、天津以及山东的环渤海地区也是反嘴鹬的繁殖区域。在过去两年多的调查中,我在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沿海盐池和养殖塘中发现了多处繁殖地。此外,山东的莱州湾、胶州湾以及内陆的一些湿地,也发现了繁殖的反嘴鹬。 除了这些还算靠北的繁殖地外,还有些繁殖地点比较靠南,上海横沙东滩以及武汉也有反嘴鹬的繁殖记录。另外,也有研究人员在繁殖季节于广东沿海地区发现了反嘴鹬,虽未能发现繁殖巢,但也不能排除反嘴鹬在广东繁殖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也不局限于反嘴鹬身上,随着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以及各类鸟类调查项目的开展,我们对鸟类分布的了解将越来越准确。 窝里的蛋,说没就没 说到繁殖,和其他鸻鹬类一样,反嘴鹬的巢也直接建在地上,有时就是个简单的凹坑,有时会铺垫一些草茎或碎贝壳碎石块等,只要卵不容易乱滚就可以。 它们每窝能产3~4枚卵,卵呈梨形,一端比较尖,重约30克,和半个鸡蛋差不多重,比鹌鹑蛋大。卵上布有很多斑点,不同地区或个体的卵底色稍微有所区别。 反嘴鹬的卵,拍摄于山东东营,镜头盖直径65mm。图片:胡运彪 作为地面巢鸟类,反嘴鹬的繁殖成功率并不太高,一般在50%以下,巢被捕食者洗劫、遭遇洪水或极端天气是其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9年6月份,我在山东东营的一次调查时曾发现一个反嘴鹬的巢。结果,在一场比较大的阵雨之后,卵就被水冲到了其他位置,周围的白额燕鸥、环颈鸻的卵也有不少被从原位置冲走。 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区,人为捡蛋也是导致其繁殖失败的一个因素之一。但近年来人为捡蛋的情况已经有所下降。 迁徙还是不迁徙 反嘴鹬属于迁徙鸟类,但似乎又不是那么严格。在我过去对滨州和东营沿海地区鸟类的调查过程中,春秋迁徙季节见到的反嘴鹬数量是最多的,这两个时期见到的个体除了本地的繁殖个体外,还有一些迁徙途经该区域的个体。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到11月底的时候仍能见到少量个体停留在当地,在山东日照的某些地区,也有人曾在12月份和1月份记录到过反嘴鹬。它们似乎不迁徙或者只是短距离迁徙。当然也许这几只个体是来自更北方的越冬个体。 迁徙季节和其他鸟类混在一起歇息的反嘴鹬,数数有几只。拍摄于东营。图片:胡运彪 在欧洲,北欧的反嘴鹬是典型的迁徙鸟类,但在法国,当地的反嘴鹬繁殖种群却呈现出不同的迁徙对策:有的迁徙,有的为留鸟,有的则短距离迁移。 当地科研人员历时十年的研究发现,幼鸟出壳日期可能是影响其迁徙对策的主要原因之一:出壳早的个体更倾向于迁徙,而出壳晚的则通常选择留下或短距离迁移。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出壳早的个体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迁徙所需的能量。 有意思的是,该研究发现是否迁徙对于个体的存活率并没有太大影响。 会“游泳”的涉禽 按照鸟类的生态类群划分方法,反嘴鹬属于涉禽,意思是它们在水里移动靠走不靠游。但反嘴鹬的前趾间有脚蹼,大约能到脚趾的三分之一处。这一构造使得反嘴鹬能够游泳。 在调查过程中,我也曾比较细致地观察过反嘴鹬的“游泳”。和雁鸭类等典型游禽不同,反嘴鹬长着大长腿,它们更多的时间里是在水里走动,当走到比较深的地方时,像黑翅长脚鹬这类腿长的鸟,基本上就需要通过飞行来挪到别的地方,而反嘴鹬却可以一直“走”。 此时它们飞羽以下的部分几乎都没在水中,在水中的运动姿势则看上去又像走又像游。我看不到它们的脚在水下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但我猜测应该特别像我们人类游泳时的“踩水”动作。 到底是走还是游?拍摄于滨州。图片:胡运彪 虽然反嘴鹬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且相对常见,但系统的研究工作却非常缺乏,目前仅有少量的繁殖生物学报道以及一些观鸟调查数据。据我所知,国内已有研究人员开始对反嘴鹬的迁徙生物学展开研究工作,希望他们的工作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国内反嘴鹬种群的知识。 本文物种日历第6年第21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胡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