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就诊患者中,因高血压患者就诊的人数与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温度降低,来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加。有些患者是老高血压患者,既往高血压多年,原本吃的降压药效果不错,但天气一冷,感觉药效就差了,血压开始波动了。也有部分年轻患者测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与气温降低是相关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高血压患者如何科学应对呢?
一、气候变化与血压波动的关系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既往有研究发现:冬季高血压比夏季更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冬季的时候人的血压往往会比夏季高5~10毫米汞柱,甚至可以高至20mmHg。冬季血压升高是因为气温下降,大脑中枢神经接收到寒冷信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得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人体血压升高。这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是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长期血压升高,则是人体心血管系统内的各种危险因素对外界的一种综合反应,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冬季如何管理好血压
血压波动性增大带来的最主要的危险就是并发症发病增多,尤其是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等,会明显增多。因此,在冬季降温时,如何更好地管理好血压,应坚持一下几点
1、要重视家庭自测血压,增加血压监测
在寒冷的冬季,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自我监测,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
2、要坚持合理体育锻炼,尽量避免晨练
在冬季,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血压高低来掌握运动量,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一般的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对健康十分有益。而定期的体育锻炼则可产生重要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等。因此,建议每天应进行适当的30分钟左右的体力活动。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均应根据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而定。需要提醒的是,有晨练习惯的高血压患者,冬天的早晨出门锻炼要等到太阳升起来后,而且运动量要比夏天小。散步是最简便易行的运动,各类高血压患者均可采用。有研究表明,较长时间的步行后,舒张压可明显下降,症状也会随之改善。散步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每天一到两次,速度可依各人的身体状况而定,地点最好选择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
3、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注意饮食健康
我国居民的钠盐摄入量均显著高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每日应少于6g的推荐,而钾盐摄入则严重不足,因此,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多吃鱼类,少吃或不吃红肉。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而鱼类食物,特别是深海鱼类,则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降低食物中的总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仅有利于控制血脂水平,对血压也有明显的益处。
4、要注意外出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在寒冷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天,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及雾霾指数,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和出行计划。在寒潮过境的大风雨雪天尽量不要出门,以避免寒冷刺激。若必须出门办事,应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口罩等。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和合适的温度、湿度,最佳室温18~26℃、湿度55%为宜。
5、要保持舒缓情绪,平衡心态
高血压病患者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情绪大的波动可导致血压大的波动,进而可诱发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因此,务必要保持舒缓情绪,平衡心态,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疲劳。
6、要坚持药物治疗,必要时就诊
冬季是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坚持有效降压的同时也要预防因服药不当而诱发脑中风。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现原有的药物不能有效降压时,应该知道这是冬季血压的正常反应。但当血压持续升高在20毫米汞柱以上,不要自己盲目地调药或停药,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以免用药不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