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是西甜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因子,特别是设施生产中的微小害虫,如蚜虫类、粉虱类、蓟马类和害螨类等,其中最大的蚜虫体长2毫米,小的仅有不到半毫米。此类微小害虫寄主广泛,田间常交错或重叠发生,繁殖速度快、体型微小,早期监测识别相对困难,部分害虫的为害状似病害,识别鉴定不准确,会导致贻误防治时机,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害虫发生危害识别
1. 蚜虫
西甜瓜作物上,蚜虫类以瓜蚜为主,各地发生危害普遍。以成蚜和若蚜在叶片背面、嫩头和茎上群集为害,使瓜叶畸形、卷缩,还排泄大量蜜露,诱发霉菌滋生,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果实受害则商品价值明显降低。此外,蚜虫还传播多种瓜类病毒病。
蚜虫及其在甜瓜上的为害状
2. 烟粉虱
粉虱类害虫包括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各地以烟粉虱为主要为害种类。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植物汁液为害植株,引发生理紊乱,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同时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及传播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危害,例如烟粉虱传播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yellows virus,CCYV)等。
瓜叶上的烟粉虱及其在叶片上的为害状
3. 蓟马
西甜瓜生产的蓟马以棕榈蓟马为主。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寄主植物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使叶片僵硬缩小增厚;叶片在叶脉间留下银灰色伤斑,有时连成一片,叶背还常出现蓟马的黑色分泌物,被害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易与病毒病症状混淆。幼瓜受害后硬化变褐,严重者畸形或造成落瓜。蓟马刺吸为害的同时还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如甜瓜黄斑病毒等,带来的间接危害更严重。
蓟马为害西瓜的叶片正面(左)和背面(右)
4. 螨类
西甜瓜生产上为害的螨类主要包括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以成螨、幼螨、若螨在叶背刺吸叶片汁液并吐丝结网,严重者导致叶片失绿枯死,最后导致全株叶片干枯脱落,可缩短瓜类作物的结瓜期。值得关注的是黄绿色体型的二斑叶螨,其抗药性强,生产中化学防控极其困难。
叶螨在叶片背面群集为害及其叶片为害状
5. 斑潜蝇
瓜类作物上的斑潜蝇主要包括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片上表皮,形成白色刻点状刺孔,雌、雄成虫从刻点取食叶片汁液,雌虫产卵在伤孔中或裂缝内,幼虫孵出后蛀食叶肉,随虫龄的增加取食面积逐渐增大,形成蛇形白色潜道,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
斑潜蝇在叶片上的为害状及潜道内的幼虫
二、微小害虫防控技术
微小害虫种群增长迅速,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做好农业防治、初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挑治的防治措施。
1. 培育无病虫的健康嫁接苗
西甜瓜播种育苗前保持育苗房内清洁;棚室栽培中,覆盖60筛目防虫网进行物理阻隔;棚室内避免混栽育苗,切忌在有生长期植株的棚室内育苗,防止害虫侵染瓜苗。
2. 定植预防处理
棚室栽培通风口和门窗处覆盖60筛目防虫网,及时清理残株败叶、杂草和自生苗。幼苗定植前可采用内吸杀虫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穴盘喷淋或蘸根,也可选择在幼苗定植后灌根处理(30~50mL/株),可预防和压低粉虱、蚜虫、蓟马、斑潜蝇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种群发生基数,防效可达一个多月。
幼苗定植前穴盘喷淋预防(左)或定植后灌根预防(右)
3. 黄板监测及诱杀
幼苗定植后即悬挂黄色粘虫板,黄板下沿稍高于植株上部叶片,并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可监测蚜虫、斑潜蝇、粉虱、蓟马等害虫的零星发生,也可起到诱杀成虫的作用。释放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时可选择取下黄板。
田间悬挂黄板进行监测和诱杀成虫
4. 发生期防治
4.1 低种群时的生物防治:害虫种群数量低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如叶螨为优势为害种类的棚室内,选择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可有效控制害螨种群。粉虱类为主的棚室栽培中,可释放丽蚜小蜂。
4.2 适时的化学防治:早期施药是化学防治成功的关键。在蚜虫、粉虱等害虫数量较低、发生株率在5%~10%时及时进行,可选用噻虫嗪、啶虫脒、螺虫乙酯等药剂,对于产生抗药性的蚜虫及烟粉虱,可选择喷施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等;蓟马为主的田块可选择乙基多杀菌素、溴虫腈、甲维盐、噻虫嗪等药剂;叶螨可选择联苯肼酯、乙螨唑等;斑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较高,可选择灭蝇胺进行防治。上述药剂按照推荐剂量施用,并注意轮换用药。
4.3 棚室熏烟防治:棚室内害虫种群数量大时,可采用熏烟防治法。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250克/667米2,或20%异丙威烟剂250克/667米2等,在傍晚收工时将棚室密闭,把烟剂分成几份点燃熏烟杀灭成虫。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按照烟剂推荐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施药量。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少丽,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