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的威胁,我们距离致癌物质到底有多远?

 

2019年1月份,由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新鲜出炉了。先来看看今年的统计数据和去年相比都有哪些变化?

1.    全国肿瘤登记上报点有所增加。登记点由去年的449个增加到今年的501个,这说明国家的癌症监控网络覆盖面更大了。统计数据的全面与完善,使得反映出的肿瘤流行病学情况更接近真实情况。目前已覆盖人口达4.38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

2.    新发病例总数和发病率双增长。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由去年的380.4万例(2014年数据),增加到了今年的392.9万例(2015年数据),增长率为3.2%。发病率则由278.07/10万增长到为285.83/10万,增长率为2.8%。

3.    男性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但女性发病率增长更为明显。女性发病率已由253.29/10万上升到265.21/10万,上升了4.7%。而男性仅上升了1.2%(由301.67/10万上升到305.47/10万)。

4.    近10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有别于世界趋势。中国是以每年约2.5%的增幅持续增长,而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则呈缓慢下降趋势。 美国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每年平均下降约1.5%的趋势下降。

5.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持续上升,我国每年所需的相关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上面的数字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谈癌色变”,而对于癌症,医学界的普遍共识是:相对于治疗,预防的意义更为重大。 所以,认识身边隐藏的致癌物质并远离它们,就成了预防癌症的重要一环。

致癌物的分类

自1965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成立,IARC就开展了确定致癌物的工作。每年 IARC 都会发布权威资料,及时更新致癌物的信息。最终,IARC 确定了致癌物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了 4 类。


一类(肯定致癌):有足够证据证明对人体致癌。目前此类致癌物已发现120种。
二类A(较大可能致癌):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二类B(较小可能致癌):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二类致癌物质共380种,其中2A类81种,2B类299种。

三类(尚不清楚是否致癌):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此类物质较多,目前已列入清单的有502种。

四类(基本不致癌):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缺乏充足证据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这一分类下目前只包括己内酰胺这一种物质。

特别注意的是:“肯定致癌”指的是确认含有引发癌症物质,而不是吃了就肯定得癌,肯定的只是致癌性,只是可能性风险性而已。致癌物的分级只是看致癌证据是否充分,而不是看它导致癌症的能力强不强。致癌物的致癌强度主要与物质本身特性和暴露水平/剂量有关。

 

生活中的致癌物归隐何处?

在IARC的致癌物清单中,很多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被经常提起,比如烟草、酒精、槟榔等,这些明处的威胁,我们比较容易躲避它们的伤害。比如在烟草方面,北京市在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所谓“史上最严厉”的禁烟条例。 归纳起来,就是任何带顶儿、带盖儿的公共场所都禁止吸烟,全面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再比如针对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生活中比较多见的食物就是炸薯条,因为与肠癌密切相关,美国农业部通过政策,准许一种转基因马铃薯(RNAi 马铃薯)商业化种植,而这种马铃薯就能大大减少油炸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

所谓“明箭易躲暗箭难防”,还有很多致癌物,藏身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很容易被我们忽视,难以察觉,这些物质就变成了癌症的重要潜在威胁。

黄曲霉毒素

提到黄曲霉毒素,通常我们会想到苦瓜子、苦花生等。一旦接触这些食物,我们会马上警惕,即便是计量比较小的摄入也不用担心,因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体外。

然而,黄曲霉毒素还可以隐藏在其他地方,让人防不胜防。

通常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中最容易藏有黄曲霉毒素,比如玉米、花生、谷物、豆类、坚果等。用这些食物为原材料加工成的食品,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例如:大家普遍认为自制油或土榨油的安全性更高,但是,我们忽略了制油的原料。如果用来制作油的玉米、花生、菜籽等发生了霉变,就很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而小作坊的压榨机或家用榨油机工艺简单,缺乏除去有害物质的工艺,不能对原材料进行精炼,易使油品中存留大量的黄曲霉毒素。 所以吃自制油,更要注意原材料的安全性。

苯并芘

生活中常见的苯并芘来源主要有香烟烟雾、汽车尾气、熏烤、高温烹调食品等。当炒菜的油温超过270℃时,就会产生苯并芘。烧烤也能产生苯并芘,尤其是烧烤肥肉、鸡皮、羊排等油脂较高的食物,特别要注意烤焦的部分,更是苯并芘的聚集地,其含量可高达普通食物的10~20倍。

而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厨房油烟。在煎炸烹炒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苯并芘,长期吸入会导致肺癌的风险增加。同理,炒完菜后的锅垢中也含有大量的苯并芘。所以为了躲避苯并芘的威胁,除了要使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外,还要购置一个超强吸力的油烟机,并且每炒一次菜都要记得刷锅哦。

一些“老习惯”

除了食物、环境中的威胁,我们的一些祖传习惯,也隐藏着致癌风险。比如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喝热水”和“趁热吃”。《黄帝内经》中确实有“病至而治之汤液”的记载,但是它没告诉我们,这个汤要在65℃以下,最好是在40-50℃,超过了这个限度可是致癌的。

另外“昼夜节律颠倒”也被IARC列为2A类致癌因素。固定的睡眠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睡眠时长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规律性的“昼伏夜出”也没有关系。最有可能致癌的睡眠方式是“急慢性熬夜”,比如连续几天都睡眠量少,或连续几天不睡觉,这样会导致大脑功能认知降低,带来患癌隐患。

如何应对致癌物?

对于1 类和 2A 类致癌物,我们要尽量避免。如果迫不得已,我们也要权衡利弊后使用,如银杏叶提取物、马兜铃酸、避孕药等。对于2B类致癌物则不必太紧张,国家尚不需要出台公共卫生政策,个人防护也是非强制的。对于第 3、4 类的致癌物,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因为目前的相关研究都没有发现它们可以致癌。


​隐身的威胁,我们距离致癌物质到底有多远?

图文简介

我们距离致癌物质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