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大大小小的鸟儿们身材都向毛团子的方向发展,网友们纷纷在线“吸啾”。被拍照疯传的萌啾们主要有“雪丸子”北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茶叶蛋”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小熊猫”红头长尾山雀(A. concinnus)和“麻团儿”树麻雀等等。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身材娇小、头戴“菊花”的鸟儿,它就是戴菊(Regulus regulus)。
“戴”字辈鸟儿中的小弟弟
同样“姓戴”,戴胜(Upupa epops)的知名度显然比戴菊更高一些,它俩都以头顶“戴”着的标志物来命名。“胜”是古代的一种头饰,戴胜的头顶有着高高的羽冠,像戴了头饰一样,故名戴胜。戴菊的头顶也有一簇黄色的羽冠,激动时可以展开竖起,就像在头上戴了一朵小菊花,故名戴菊。
戴菊娇小可爱,但知名度却不太高,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中国人眼前亮相太少。戴胜分布广泛、个头大、不怕人,外观又极具特色,即使对鸟类不太熟悉的人也会对它过目不忘。戴菊则是典型的古北区鸟类,分布范围偏北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山区,而在人口集中分布的东部地区,戴菊只在寒冷的冬季才会来此越冬,此时人们户外活动大为减少,看到它们的机会也不多。
此外,戴菊的体型也实在是太小了点儿,成年戴菊的体长也只有9厘米左右,体重5~6克,甚至还不如一些大型昆虫的个头大,很容易被人忽略。最主要的一点是,戴菊喜欢在树木的枝叶间活动,而且它们总是像得了多动症一样窜上跳下,几乎从不停歇,如此娇小的鸟儿在树冠里蹦来钻去,眼神如果差点儿根本就发现不了。
就这样,我们可可爱爱的小戴菊被埋没了,没能在网络萌啾界出人头地。
松柏林中的小精灵
作为北方来客,戴菊似乎特别偏好“家乡的感觉”:即使在冬季来到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越冬,也一定要选择松柏等针叶树林作为栖息地。我每次见到戴菊,无一不是在针叶树上或是附近有针叶树的地方,城市中常见的绿化树木如雪松、圆柏、侧柏等都很受它们的欢迎。在繁殖期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所有的戴菊都选择在针叶树上营巢。
欧洲人很喜欢将针叶树用作绿篱或庭院点缀,而我国人通常习惯在房前屋后种植桃杏梨枣等果树,这也导致戴菊在欧洲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常见庭院鸟类,而在我国人的印象中却十分缺乏存在感。
喜欢团队行动的小毛球
戴菊是喜欢结群活动的鸟儿,只有在繁殖期的“夫妇”会维护自己的巢域,不允许其他同类接近,而繁殖期一旦结束它们就会立即恢复团队行动。作为个头最小的鸟类之一,许多动物都能对戴菊构成威胁,结群活动可以有效稀释被捕食的风险,提高觅食的效率。
戴菊也常和其它习性接近的小型鸟类一起活动,我见到过它们与煤山雀(Periparus ater)、远东山雀(Parus minor)、银喉长尾山雀(A. glaucogularis)、红头长尾山雀和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混群。与既捕食昆虫又采食树木种子的山雀们不同,戴菊几乎只吃小型昆虫,它们尖细的小嘴非常适合从叶丛中和树皮缝隙里啄取小虫、虫蛹和虫卵,而不和山雀们争抢种子。戴菊与山雀组团行动,既增加了警戒危险的眼睛,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竞争,可谓一举两得。
弱小可怜又无助,但能生
戴菊个头娇小,面对其它动物的捕食除了逃避之外几乎毫无反抗能力,活跃的新陈代谢也使它们需要频繁进食以补充能量,万一遇到无法觅食的恶劣天气就很难挺过去,所以戴菊的平均寿命很短,只有不到两年。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要想延续种族,只能靠多生孩子来抵消巨额的损耗了。
像许多其它鸟类一样,雄性戴菊在繁殖期主要依靠优美的歌声博取姑娘的芳心,这时它头顶的“菊花”也成了撩妹利器:雄性戴菊的羽冠不仅面积大,而且颜色呈橘黄色,远比雌性的柠檬黄色羽冠来得鲜艳,戴菊小伙子们在一展歌喉的同时,也会展开羽冠向雌鸟炫耀自己头饰的华丽。
一旦成功结对,戴菊夫妇就会用蛛丝、苔藓、松针等材料筑起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巢,并在巢中产下6~14枚卵,经过约1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父母会喂养它们17~22天,之后幼鸟离巢,与父母结群活动。有些精力充沛的戴菊夫妇会生“二胎”,在同一个繁殖季节生育两窝幼鸟,这样一对戴菊当年就可以繁殖出约20只幼鸟,繁殖效率惊人。然而残酷的事实是,这些幼鸟中只有约20%能够活到第二年。
似莺但非莺,自成一科
见过戴菊的观鸟人往往会觉得戴菊非常像柳莺(Phylloscopus spp.)。确实,戴菊和柳莺都是体型娇小、结群活动、行动灵活、喜欢在树冠中飞跳的小鸟,它们的羽色也都以灰绿色为主,戴菊甚至还有两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与一些种类的柳莺非常相似。
由于这些明显的相似之处,从前很多人都管戴菊叫“戴菊莺”,将它们归入莺科(Sylviidae),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分类学家们发现戴菊与柳莺只是外形和习性类似而已,二者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趋同演化”现象:没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物种,为了适应相似的生态位而进化出了相似的特征。
现在戴菊在雀形目中自成一科,即戴菊科(Regulidae),戴菊科内只有戴菊属(Regulus)一属,总共只有6个物种,包括:火冠戴菊(R. ignicapilla)、金冠戴菊(R. satrapa)、红冠戴菊(R. calendula)、马德拉岛戴菊(R. madeirensis)、台湾戴菊(R. goodfellowi)和戴菊(R.regulus)。这几种戴菊的体型、习性均类似,外观上的区别主要在于羽冠的颜色和头部的花纹。其中,台湾戴菊是我国台湾的特有种,与戴菊相比它的羽色更加鲜艳,尤其是面部的图案更加张扬,像是戴了一副滑稽的面具。
戴菊观赏指南
戴菊在大多数分布区域如欧洲、我国西北到西南地区都是留鸟,至多会根据气候和食物条件进行一些短距离移动,只有在东北亚繁殖的戴菊在冬季会迁徙到华北至华南广大地区越冬,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能够看到戴菊的唯一时段。那么,想亲眼看一看这些头戴菊花的小肥啾的话,怎么寻找它们呢?我总结了一份简要的戴菊观赏指南,大家可以参考。
1、时间
每年的冬季是观察戴菊的最好时机,从11月起到翌年2月是戴菊的越冬期,太早戴菊们尚未南下,太晚戴菊们则已回到北方去了。
2、环境
戴菊非常偏爱针叶林,有成片针叶树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尤其是大量种植松、杉、柏树的公园、绿地、陵园等地。绿化较好,针叶树较多的小区、单位也有希望。
3、寻找
戴菊体型娇小、行动隐蔽,很难直接用肉眼捕捉,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倾听它们的叫声。戴菊们在活动时会不断发出“zi——zi——zi”的尖细叫声与同伴联络,以保持群体成员不要过于分散,循声找去,可以看到它们在树冠中飞飞停停,跳来跳去,甚至倒挂在枝条上寻觅食物。觅食中的戴菊群会保持一定的行进速度,大可以耐心跟随,不必担心它们突然高飞远走。
4、观赏
戴菊天性不太怕人,曾有一次一只戴菊从树上直接飞落到我的脚边,离我的鞋子只有一掌之遥,惊喜交加的我大气都不敢出,更不敢有丝毫移动,然而它似乎毫不在意我的存在,自顾自停留了数秒钟后才重新飞回树上加入同伴们的觅食队伍。只要保持安静,移动时动作不要太突然、幅度不要太大,戴菊可以允许人们靠近到很近的距离。不过当树木比较高大时,在树冠中活动的戴菊可能会因为高度的原因难以观察,此时一架双筒望远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拍摄
戴菊个头太小,总是动个不停,又常在树冠中活动,树冠中的光线条件往往又很差,这使得戴菊被很多人认为是相当难以拍摄的鸟儿。但由于它不怕人,有时候也能给我们提供较好的拍摄机会。拍摄戴菊需要耐心和时间,在针叶树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预先观察来推测它们觅食的行进路线,守株待兔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如果没有专业摄影设备,那么当小肥啾们足够近的时候,掏出手机录一段视频也是相当不错的记录。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35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南川木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