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吉璇、赵亚楠、龙奕洁等编辑,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为拙作《蛇蟠岛古洞室群探秘》作精心修改,并于2017年8月3日发出,也感谢长风引、博者、水木画等网友的关注,并分别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01
古人采这些石具体用途是什么,做建筑石料?(网友长风引);
02
该地石料有何特别之处呢?(网友长风引);
03
为什么叫做蛇蟠岛?(网友博者);
04
很多蛇盘踞于此吗?(网友博者);
05
文中蛇蟠岛的地理位置““图”显示的是全岛”。但“现实蛇蟠岛是半岛,可以直接从陆地上开车过去,谷歌地图里显示的也是半岛”(网友水木画)。
对于网友长风引所提出的问题(1)和(2),作者已新作了一篇科普文章《“蛇蟠石”特性研究及其用途调查》予以回答。
对于网友博者所提出的问题(3),即为什么叫蛇蟠岛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对此虽然有许多传说,但可取光绪年间出的《宁海县志》所述:“蛇盘山,在县东南海中,四周皆水,相顾盘屈如两蛇,故名。”其中“相顾盘屈如两蛇”指的就是蛇盘山和小蛇山这两座山。因此,人们把该岛称为蛇盘岛。后来当地人更愿意将之改名为蛇蟠岛,因为“蟠”字更接近“龙”,更加吉祥,所以至今一直名为蛇蟠岛。正因为这一岛名,而在行政上称之为蛇蟠乡。
对于网友博者提出的问题(4),即是否有很多岛蛇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岛上有蛇。对于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南方来说,这很正常,但蛇不多。不妨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从2003年至今,已经很多次到蛇蟠岛。但仅在到一个未开发旅游的野洞时,经洞外的一条小路上亲眼看到一条无毒的小青蛇。所以如果您也有兴趣到蛇蟠岛景区,那么大可不必因怕蛇而放弃到蛇蟠岛进行科学考察和观赏美景的机会,只要多加小心就可以了。
对于网友水木画所提出的问题(5),即蛇蟠岛是否为半岛的问题,我们首先对这位网友观察问题的细心和考虑问题的认真表示赞赏。在您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时,我们提供以下7点信息供您参考:
第一,2003年政府批准蛇蟠涂围垦工程立项,至2009年通过验收。《宁波晚报》曾于2010年5月7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经过近7年的围涂造地,昔日汪洋一片的宁海蛇蟠涂,今日已被四通八达的道路和方格田块所代替”。我们注意到在蛇蟠岛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自古以来都是靠渡船,十分不便,现在在小蛇山与海宁县一市之间由原来海面造的田块上修筑了一条公路,让两地的汽车可直接通行。这样,从三门县高铁站到蛇蟠岛仅50多分钟即可到。显然,网友水木画所述的蛇蟠岛是“半岛”的情况是在近年蛇蟠涂围垦工程完成之后发生的。
第二,为了进一步缩短两地的交通距离,政府又于2015年10月19日修建了一条长约1115米的削壁岭隧道。这样,从三门县高铁站到蛇蟠岛的时间又缩短为40分钟。
第三,为了更好地解决蛇蟠岛的交通问题,政府又动工修建了一座三门湾跨海大桥。该大桥从宁海县长街的大陆部分开始,再通过蛇蟠岛跨越三门湾,止于三门县六敖的大陆部分,总长为11.8公里。预计到2018年底可建成通车。
第四,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八部分岛屿与制度第一二一条: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这一定义特别指明了“自然形成的”条件。这一条件是否排除人工造地这一情况?
第五,根据《海洋科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1),半岛为伸入海洋或湖泊,三面被水域包围的陆地。在这一定义中也没有指出人工填筑造地这一点。
第六,即使从在修通上述人工围涂造地后的2009年至今,我们在我国半岛名录上仍未查到“蛇蟠岛半岛”一词。
第七,迄今为止,在涉及到它的一些政府的文件、公司名字(如浙江蛇蟠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物(如拙作《蛇蟠岛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官网、内部印刷品(如上述公司所印的导游手册《蛇蟠岛》),以及当地居民的交谈上,都一直沿用“蛇蟠岛”这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