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钟艳平) “你们可以报道我和团队所做的科学研究,但不要过多关注我个人。回国后,我只想全心全意、脚踏实地做好科研报效祖国”,在采访吉林大学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殷长春时,他多次强调。他说,强烈的爱国情怀,是保持创新的活水渊源,浓厚的科学兴趣,是不懈探索的持久动力。
新华网:什么是海洋电磁勘查技术?该技术有何作用?
殷长春:海洋电磁勘查技术是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之一,它以地下介质导电性差异为物理基础。
通过人工激发或利用天然源(电离层电流、雷电),例如由船上发电机经升压往水下传输高压电,然后在近海底转换成为大电流向海水中发射,会产生一个电磁信号。当电磁信号遇到电性差异时,在交界面上会产生积累电荷,电磁信号被反射回来,反射信号可以反馈出海底之下勘探目标的信息。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研究,可得到地下构造的形态和电性特征,并进行矿产、油气和结构构造的地质解释。
新华网:海洋电子勘察技术发展现状如何?
殷长春:国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研发海洋电磁勘查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海洋地震的辅助手段逐渐成为海洋地球物理一个必备的勘查技术手段。
各大石油公司在海洋油气勘查时,传统方法是采用地震勘探技术,通过激发和观测地震波的方式对海底构造进行成像。然而,海洋地震无法区分海底构造中油和水,而海洋电磁勘查是基于电性差异,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随着勘查技术的发展,海洋电磁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勘查技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各大石油公司将海洋地震和海洋电磁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海洋油气勘探的精准度,大大减少干井率和开采成本。
海洋电磁勘查技术对于探查海底资源尤为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研发海洋电磁勘查技术,当时该技术主要是基于天然场源的海洋大地电磁法;“十二五”期间,国家设立了863重大研发计划,开始人工源海洋电磁技术装备研发;“十三五”期间,由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申请的“深水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研发”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批准立项,我有幸成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积极组织研发适合我国深水区作业的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该系统除了可以进行传统海洋电磁同线和旁线作业方式外,还可以进行CT扫面和方位观测。该套装备研发成功将使得我国海洋电磁技术装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新华网: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和团队在海洋电磁勘探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殷长春:重要成果谈不上,科学家做科学研究取得成果是分内之事。我和团队在海洋电磁勘查技术的方法理论、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做了一些自己还算满意的工作。
我在国外工作了多年,一直从事海洋电磁勘探技术研发,回国后一直坚持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经过我和团队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海洋电磁勘查技术这门分支学科,促进了勘探地球物理学科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和团队在海洋电磁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十二五期间,我们在甲板监控系统、海洋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和三维正反演方面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我们组织开展的“深水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研发”,目前正在积极研发之中,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应用方面,我们也力争将海洋电磁勘查技术尽早应用于我国海底矿产、油气资源、可燃冰勘探开发以及海底构造研究等领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