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娘给我发今年物种日历的选题时,我丝毫没有犹豫地接下今天要写的这位主角——家牛Bos taurus)。我家小时候就养过,没事我就会牵牛,喂牛,还有骑牛,所以对牛可以说是相当熟悉。可当我提笔想写时,发现能写的东西之前好像都写了,我只能尽量查缺补漏了。


家牛,你真的了解吗?

我家养的牛,是北方标准的大黄牛。它隶属于牛亚科牛属,本属除了它以外,还有白肢野牛(B. gaurus)、爪哇野牛(B. javanicus)和牦牛(B. grunniens)等几个亲戚。南方常见的水牛(Bubalus bubalis)虽然也常用于耕田,却不是牛属成员,而属于水牛属

按照外形,可以把家牛分成普通牛瘤牛两大类。前者包括我们常见的黄牛、奶牛,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和西部、欧洲东北部直到东亚地区;瘤牛(Bos taurus indicus)最大的特征就是肩上有个大突起,看起来像个肿瘤,故得此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印度人把它视为“神牛”。我国云南也有分布,只是肩上的瘤没有国外的个体大。


现在的家牛都是由原牛驯化而来,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却最终灭绝于500年前。家牛的家族却兴旺发达,地球上大约有14亿头家牛,总重量超过所有人类的总重量,是世界上生物量最大的大型哺乳动物。

家牛的驯化中心一直众说纷纭,最早的考古证据出土于幼发拉底河中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不过也有人认为非洲北部也是家牛的一个驯化中心。研究人员利用线粒体作为遗传标记得出,在大约4000到5000年前,驯化的普通牛进入了中国,它们先是迁移到中国北部(西北地区)和蒙古等地,然后才扩散至全国大部分地区。


大部分中国家牛都是黄牛,此外也有黑色、褐色和杂色等几个类型。目前,能够统计出来的品种就有53个之多,还有许多品种不为人知。中国还分布有其他牛属的物种,它们能与黄牛发生杂交,所以中国家牛的形成历史非常复杂。例如白肢野牛被人工驯化的后代大额牛,在中国云南地区与家牛杂交,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品种“独龙牛”。


小牛:我不会挤奶,我好难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真的是鲁迅说的。但是牛奶最早是给小牛喝的,它可不会挤奶。看来它只能用嘴巴嘬了?也不是。我家小牛犊在吃奶时,有个很有趣的行为——吃着吃着,就会用头使劲怼母牛的乳房。俗称“碰奶”。

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各位跟我也有同样的想法,肯定是挤奶呢,没奶了呗。小猫嘬不出奶的时候,会用爪子按妈妈的肚皮,俗称“踩奶”,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还是查了查文献,发现还真有研究“碰奶”的(老外钱真多)。


一群加拿大的科研人员们制作了假的橡胶乳头来喂小牛犊,假乳头可以人为控制乳汁的流速,有快有慢。

第一个实验很简单,是检验在不同流速下,小牛的撞击频率是怎样的。结果显而易见,流速越慢,小牛撞得越快。而且,小牛刚开始吃的时间,是撞击频率最高的时候。

第二个实验,研究人员让橡胶乳头每隔30秒停止一次放奶(心疼小牛),每当断奶时,小牛怼得最卖力。


第三个实验,研究人员最开始以中等流速喂小牛,30秒之后,不同的奶头会转换成慢、很慢、相当慢和断奶这几档(小牛内心OS:我好难),持续30秒再调回中速。不管是哪个流速,只要出奶的速度变慢,小牛都会使劲怼,速度变快之后,怼的速度也变慢。

最后科研人员得出结论,当小牛开始撞击母牛乳房时,可能显示已经“断粮”,或乳汁不足。虽然得出的结果并不意外,但还是佩服科研人员们的耐心。


比利时蓝牛。经过人工选育,它抑制肌肉发育的基因失效了,因此拥有肌肉发达的美臀。图片:agriflanders / Wikimedia Commons


牛牛这么可爱,怎么能不吃

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是任劳任怨的大黄牛,似乎一提起这种动物,就能把它们跟劳作联系起来。确实,在农业机械化不那么普遍的时候,大多数农活都得靠家牛来干。耕田、犁地、驮重物等,都少不了它们。现在,很多地区的家牛都已“退休”,由效率更高的机器替代。它们的价值,更多是作为肉用动物而存在(家牛:不是说好的退休吗?你们这些榨干剩余价值的人类!)。



有关牛的食物数不胜数,牛排是最为人熟知的西餐菜肴之一。在国内,相比于嚼半天嚼不烂的水牛肉,黄牛肉更容易烹饪,口感也更好。被尊为上品的“雪花牛肉”,也叫“霜降肉”,是肌肉间富含脂肪的牛肉。脂肪细胞可以把肌肉纤维隔开,油脂又有润滑的作用,使牛肉更加柔嫩可口。在美国和日本,评价上品牛肉的主要标准,就是肌肉中脂肪的多少。不过,牛肥肉的饱和脂肪含量也很高,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注重,越来越多的人“谈胆固醇色变”,美国农业部不得不把比较瘦的牛肉,也定到“上品牛肉”的标准里。


除了牛肉,牛胃也深受食客们的青睐,涮锅凉拌总相宜。牛的胃分成瘤胃、网胃(也叫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四个部分。瘤胃是最大的一个部分,做成菜的时候称为“草肚”;广州人喜欢的“金钱肚”是蜂巢胃,表面有蜂巢一样隆起的花纹;火锅里长得像毛巾的“毛肚”(也叫“百叶”),则是瓣胃;而皱胃有个很蠢萌的名字叫“沙瓜”,往往出现在牛杂里。当然牛黄喉也不错,它是牛的主动脉血管

最后,就以深夜报社的形式奉献给各位一盘牛肉大餐,各位看完就可以美(è)美(dé)睡(shī)去(mián)了。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33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何长欢。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牛: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却被你们涮了火锅

图文简介

日历娘给我发今年物种日历的选题时,我丝毫没有犹豫地接下今天要写的这位主角——家牛(Bos t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