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幻题材的文章不断出现在中高考试卷中。对“为什么要开展科幻教育”的问题,尽管在很多地方被窄化甚至异化为“要应对考试”,但科幻教育的确潜藏着普遍而巨大的教学需求。


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如何引导教师正确挖掘科幻作品的巨大价值,以科幻课程为载体,面向未来做教育?科幻教育共同体的先行者们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中小学科幻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包括科幻课程的建设、资源的开发,还包括科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中小学科幻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初现成效,有以下几个显著标志:


一、学校教育体系中,一支拥有面向未来做教育的情怀,以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科幻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中小学校园内容的科幻教育能否有力推进,面向未来的教育能否真正的开展,关键取决于一线教师。两年中,我们立足于建设科幻教师的队伍,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训工作;借助名师、名校长效应,不断带动更多一线教师“滚动式”加入科幻教育的队伍中,研发课程、开展教学实践,总结、提升、固化经验,形成辐射力量,推动区域科幻教育的发展。


例如,2017年10月,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举办了科幻文学作品教学培训班,邀请科幻专业人士开讲座,带领老师进行《带上她的眼睛》的同课异构活动。以这样的规模和方式在国内进行语文教师的科幻教育培养,在全国是首例。


又如,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积极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在他的指导下,该校科幻社团的学生自主创办了全国第一本学生科幻期刊《朝闻道》,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曹老师还带动年轻教师开设科幻选修课等,在江浙乃至全国影响力突出。


再如,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彭来桂校长以科幻教育提升“未来学校”的文化内涵,带领老师升级校本课程,开设了STEAM跨学科项目式合作课程、“视说新语·科幻”动漫美术跨学科整合型拓展课程。


二、举办了一系列高端科幻教育论坛,以此引导和推动科幻教育不断深入。


2017年5月26日,北京景山学校举行“创意·创想·创新——面向未来的科学幻想教育论坛”,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科幻教育为主题的大会。


2017中国科幻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科幻教育论坛首次登录国际科幻大会,在主题为“科幻可以这样教”的论坛上,一线教师、大学学者、科幻作家共同对话。


2018年12月,2018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在浙江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顺利召开,500多名与会者围绕“如何以青少年的科普与科幻教育为抓手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该大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立足于为中小学开展科普科幻教育的老师以及出版社、校外机构提供相互交流、学习与展示的舞台,已经成为引领中小学科幻教育的风向标,并即将迎来2019年的盛会。


三、行业壁垒已被打破,科幻教育逐步由相对封闭的“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模式,发展为“科幻教育共同体”各方力量联手推进的模式。


“科幻教育共同体”由科幻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科幻作家、出版机构或企业的有关人士等共同组成。他们基于对科幻教育的共识,各有所长与分工,又彼此搭台,不断联手展开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例如,今年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由于加强了与一线老师的沟通与合作,有更多的学生参赛,大赛因此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的内部需求不断增长,出版社、校外教育机构对科幻教育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它们与中小学一线老师沟通,听取意见,了解教学实际需求,据此开发产品,并已经形成了一批包括图书、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在内的优质科幻教育资源。有关企业还开发了富有特色的科幻教育研学方案。


四、科幻教育得到了媒体的强有力支持,不仅有效地宣传了教育理念,同时,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科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平台。


科幻教育专家吴岩教授,科幻作家陈楸帆,温州彭来桂校长,中小学教师周群、曹勇军、魏然、萧星寒、张蓉芳、吴向东、冯京和等,在《科普时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上发表科普科幻教育文章多篇,经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科学故事会》《科普时报》《课堂内外》《科幻世界(少儿版)》等报纸和期刊,已成为中小学生发表科普科幻作品的园地。


目前,科幻教育已经从发源地北京,推广到温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并有继续蔓延之势。中小学科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包括科幻研究专家、科幻作家、科学家、相关机构与企业等更多专业力量的支持。发展中小学科幻教育,必须在建构有真正活力的生态系统方面下真功夫。愿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不忘初心,踏实付出,砥砺前行。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科幻教育潜藏着巨大的教学需求

图文简介

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如何引导教师正确挖掘科幻作品的巨大价值,以科幻课程为载体,面向未来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