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曲霉毒素A(OTA)是主要由曲霉或青霉产生的重要的真菌毒素。OTA主要侵害肾脏和肝脏,具有致癌、致畸和免疫抑制等毒性。OTα又称为赭曲霉毒素α,是OTA合成中的关键中间代谢物。
OTα简介
赭曲霉毒素由许多曲霉属和青霉属类丝状真菌代谢产生,包括19中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结构通式:R2=Cl或H;R3=H或OH;R4=H或OH;R5=H或OH。其中衍生物OTα(R1=OH,R2=Cl)、OTβ(R1=OH,R2=H)。
OTA合成途径
关于OTA性质的研究很多,但OTA产生菌的一些生物合成途径并不明确。Huff和Hamilton根据OT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假设模型,OTA合成的步骤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酮合酶参与下生成蜂蜜曲霉素,然后酰基活化,蜂蜜曲霉素被甲基氧化为7-羧基蜂蜜曲霉素(OTβ),再由过氧化物酶参与氯化反应生成赭曲霉毒素α(OTα),该化合物随后被三磷酸腺苷活化。
第二部分的苯丙氨酸通过莽草酸合成途径,接着发生酯化反应,以便它能够参与随后酰基转移反应。
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活化的前体由多肽合成酶生成OTC,OTC是一种OTA的乙酯衍生物。最后一个步骤是由酯酶或酯交换反应,最后产生OTA1。
OTA理化性质
赭曲霉毒素是由异香豆素连接到β2苯丙氨酸上的衍生物, 其中OTA 分子式为C 20H18ClNO 6, 它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 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 微溶于水。OT A 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绿色荧光, 最大吸收峰为333nm 。关于OT A 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动物代谢试验发现,OTA 能被哺乳动物胃肠道内的羧肽酶A 和微生物水解成毒性较低的产物, 如赭曲霉毒素α和苯丙氨酸2。
OTα毒理作用
OTα的毒性仅为OTA的五百分之一,目前的脱毒目标就是希望OTA降解为OTα。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梁志宏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