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潍脊是一种狭长的,由贝壳和细砂构成的沙脊,常与泥质平原相间分布,构成宽广的湿地滩脊平原。我国渤海湾西岸、苏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南部镶嵌着数列贝壳堤的滨海平原,即是典型的湿地滩脊平原。
沉积特征
据对滩脊沉积物的分析,其中细砂分选极好,并常具双跳跃组分.显示了激浪带沉积物的特征。贝壳属种的鉴定表明,大多数属种是生长于低能潮滩环境的底栖生物,以后被冲流搬运至高潮线附近集聚的。
沉积相
地层层序的分析揭示了湿地滩脊的下伏泥层是既含广盐海相、半咸水有孔虫、介形虫,又含淡水陆相介形虫的潮上带沉积。因而可以确认我国滨海平原上的贝壳堤多为发育于潮上带湿地之上的滨岸堤。
我国滩脊平原成因
因黄河变迁,于1855年回归渤海后在苏北中部沿海留下的现代贝壳堤,提供了湿地滩脊形成机制的实例。即当细颗粒泥沙来源充足时,淤泥质潮滩不断外涨;而当泥沙来源中断或大量减少时,水动力相对增强,使原先的淤泥质海岸后退,其中贝壳和砂经波浪簸选后托举至潮上带前缘成为建造贝壳堤的物质基础。
我国渤海湾和苏北沿海的数列贝壳堤指示了黄河尾阊的南移北迁;而长江三角洲的湿地滩脊平原则是长江主泓南北嬗替的结果。因此,从贝壳堤的分布及其年代不仅可以反映海岸变迁的历史,而且也是河道变迁的记录。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