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海岸是指沿海陆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的海岸。由于沈水作用,海水侵入陆地,部分山地及河谷部分为海水所淹没,原来的山岭成为露出海中的岛屿,山脊成为向海突出的岬角,山谷被海水侵入,形成谷湾。

  沈水海岸为原本的陆地沉入海中形成。

  发育

  现海岸是晚更新世冰期后,在海面上升淹没陆地的基础上,由波浪、潮汐和河流作用形成的。因此沈水海岸具有普遍意义。

  

  图A表示刚被淹没形成的里亚斯海岸(原始海岸)。

  图B为在波浪作用下,岛屿岬角被侵蚀形成海蚀崖(早幼年期海岸)。

  图C为波浪把侵蚀岬角和岛屿的物质搬运到海湾堆积形成海滩。沿岸沉积物流在湾口形成各种类型的沙咀,并把岛屿与陆地连接起来形成陆连岛(青年期海岸)。

  图D表示已发展到壮年期,岛屿被蚀尽,岬角后退,湾口形成拦湾坝、泻湖、岸线平直的海蚀、海积海岸。

  图E代表老年期海岸,水下海蚀台均衡剖面发育完成,波浪能量完全消耗于海底摩擦上。岸线平直,岸坡已退到原海湾范围以外。1

  地理分布

  我国的沈水海岸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及山东半岛、浙江、福建等地。其共同特征是;岬湾曲折,港阔水深,海蚀地形雄伟多姿。

  辽宁

  辽宁省旅顺口外的峭壁、老虎滩岸边结晶岩构成的断崖、黑石滩上由丛丛岩柱构成的石芽海滩等,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大连金州地区有大量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等,形成了天然的“海滨雕塑公园”。大连海滨景区西端,有一段长800m左右的港湾式海岸,十分优美,区内各种海蚀地貌均由白云质灰黑色石灰岩构成。人们因其色黑而编出乌鱼大战鲨鱼的故事,说乌鱼受伤放出大量墨汁,染黑石头方成黑色石礁。在黑石礁岬角二侧,有宽200m的石芽带,因垂直节理发育,经浪蚀成为石林式石芽,其高在5~9m间不等,形态各异,似动物或人物,景观雄奇。

  辽东半岛东侧有长山群岛,有50多岛屿,均地壳沉降后的遗迹。其中最大的大长山岛,面积36.04km2,除可登山顶望海外,也可在南沱子附近观赏各种海蚀地貌,有千古风帆石、长海第一门、天桥、石洞与美人礁等,风景优美如画。大连满家滩在众多海蚀崖下有无数海蚀洞,有的已高达20m,标志着近期海面变化,在小平岛一带有大片岩礁、小岛点缀在海平面上,标示着已沉溺的陆地。

  山东

  山东半岛东端的海蚀地貌也极发育,分布在青岛市、威海市、崂山头、成山头等地。以成山头为例,它属荣成市,三面环海,附近海底礁石林立,水流回旋湍急。其南面海中有天然巨石四块,嵯峨怪异,忽断忽续,随海潮涨落,乍出乍没,人称“秦人桥”。

  传为当年秦始皇渡海求仙时建,山巅有一立石,不见字迹,又传说当年丞相李斯立石,曾篆书“天尽头”三字。自然景色总是加上人为编述而更加动人。这里建有始皇庙,值得提出:人们在庙内立有近代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纪念碑。因其殉国处即在附近海面。

  浙江

  浙江沿海是我国岛屿最密集的地段,计有1921个。一般愈到外海,岛屿愈小也愈少,说明地壳向外沉降更深所造成。雁荡山、括苍山、天台山均为NW—SE走向山脉,伸向大海,湮没后成为岛屿与奇峰怪石。由于下沉也出现异常曲折的港湾,各种成景的海蚀地貌,到处可见。如南部苍南县琵琶山以南岸段就十分发育。

  浙南洞头县洞头乡的仙叠岩景区,巨石怪岩遍布,天然成趣,其中仙叠岩、鼓浪洞、珍珠礁、龙蛋滩等尤引人人胜。该县大瞿岛的“石佛观海”景区,有十余处天然怪石,酷似各种神仙,号称“群仙会”、“千佛山”,令人叫绝。另在大门岛头岩村岸边有一高大的海蚀洞,旁有海蚀岩,前者似门,后者似僧,便编出了和尚把大门岛从温州拖来的故事,饶有趣味。舟山群岛也有大量海蚀造成的景点,嵊泗县马迹岛的海蚀拱桥就十分动人,东北端的花鸟山与嵊山等岛的景点也多,嵊泗列岛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福建

  福建平潭岛在福建中部沿海,福州东约107km,该岛中部的三十六脚湖,原是一个海湾,后地壳进一步下沉便沉于海中,因海面变动再遭海浪冲刷与侵蚀而成湖。湖周边堤岸陡峭险峻,有各种形态的崖、洞、坑、槽,千姿百态,景物生动。

  湄州岛位于湄州湾口,东隔台湾海峡与澎湖列岛相对,岛上妈祖庙后侧有峰叠起,沿岸受海浪长期侵蚀已形成海蚀洞窗,潮汐起落时回音不绝,成为“湄屿潮音”名景。台湾省台北市万里乡的野柳海滩,在岸上耸立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礁石,号称“陆上龙宫”。其中最著名的是奇石中的“女王夹”,其侧面酷似一位发髻高耸、神态端庄、风韵无比的女王,由此每年吸引了无数游客。

  广东

  广东省潮州市的海蚀柱和海蚀天生桥;还有浩瀚的南海海面上,散布着无数岛礁,它是珊瑚礁与海浪侵蚀的共同杰作,不少都是著名景点。2

  离水海岸

  离水海岸时原本的海中地形从海中升起形成的海岸。

  沿海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海岸,称为离水海岸。在沙岸地区,由于离水作用,沿海的浅水区露出海面,故海岸范围甚为宽广;而近岸的沙堤也因离水而成沙洲,如台湾西南海岸。在岩岸地区,原本在海蚀的海蚀平台,由于离水作用,上升成为海阶,如台湾东部东河至台东的海岸。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沈水海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