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地或高地等冰缘区,因冰冻与解冻交互作用,土石向重力方向缓滑的现象,称为土石缓滑,又称解冻泥流、土石流等。

  在冻裂风化及融冰化雪盛行而植物稀疏之永冻层上,土石缓滑更易进行。其移动速度随坡度而异,十度至二十度的坡面,每年平均约移动二十公分,甚或更少。

  作用机制

  冰缘冻土地面,暖季土层融化,饱含水分,在一定坡度下沿永冻层或不透水层发生的缓慢流动或蠕动过程。一般一年移动小于1米,最远不过2公里,形成土石缓滑堆积物和土石缓滑地形,如泥舌流和泥流阶地等。

  其堆积物杂乱无章,碎石上可产生短小擦痕、磨光面,个别因挤压破裂而形成类似石器的打击痕迹。因各层流动速度不一,产生揉褶、断裂现象和草皮、泥炭等的夹层。

  土石缓滑堆积物

  寒冷气候下一种特殊类型的堆积物。由大小碎屑和泥沙混杂组成,其中扁平碎石顺坡排列,岩性与山坡基岩一致。以碎石为主的堆积物中,碎石表面常具磨光面及短浅而紊乱的擦痕;以细粒土为主的堆积物中,常夹有草皮、淤泥和泥炭夹层,并产生揉皱、断裂。当其运行中,扰动沿途表土、基岩,造成褶皱、倒转(或卷曲)和阶梯状断层。1

  结果

  土石缓滑发生时,重力淘选作用每易使土石依粒径之大小重新作有规律之排列,地面遂成无数对称形态,有多角形者、有网状者、有条状者、有阶状者,鳞次栉比 ,一如图案,故名图案地(patterned ground),成为冰缘区最普遍之景观。

  ①石网(stone nets)与土网(earth nets):成圆形排列的图案地,若其构成物质以石块为主,称为石网,若以土壤为主,则称土网,两者皆产于平坦面或近平坦面。网中个别分布如环状者,是为石环(stone ring)或土环(earth ring)。

  ②石花彩(stone garland)与土花彩(earthgarland):图案地若发生於五度至十五度面,即逐渐变成舌状或椭圆形,一个个有如花彩,故称石花彩或土花彩。

  ③石条(stone stripes)与土条(earth stripes):坡面更陡,在十五度至三十度时,石花彩不能维持原状,乃变为石条或土条,亦称缟状图案地。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土石缓滑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