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夷面又称“剥夷面”。指在地壳长期稳定条件下,地表经外力剥蚀等作用平夷的起伏不大的地面。
整体抬升后,可保留于山地的顶峰、台地或山坡阶地上,成齐一的顶面。一个山区常有多级平夷面构成层状地貌景观,如浙南凤阳山区,宏观上突出表现1500米和900米左右的两个平夷面。
据平夷面的年龄、高度和变形情况,可了解该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幅度和性质。若平夷面范围很大,发育充分,就与“准平原”相当;发育不完全的缓平夷面,称“剥蚀面”。平夷面多为山区居民点所在和工农业较发达地区,如浙南900米左右的平夷面就是人口较稠密的地方。
简介
平夷面是大范围内波状起伏高差不大的地形面或大范围内高度接近的平缓山顶面,又称剥夷面。
平夷面表现为横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和不同岩系出露区,表面形态呈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上升或沉降变位的地形面,即被构造运动抬升了的准平原,或因构造运动沉降而被堆积物或沉积岩埋藏的准平原。有的平夷面,由于不同部位的升降变位程度不同,而出现于不同的高程上。
准平原(peneplain)是戴维斯(W.M.Davis.1850一1934)创立的侵蚀循环理论中地貌发育到达老年期的地形面。在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时期,一个山峦起伏的区域,最终被风化剥蚀成为起伏平缓的准平原,大约需要2000万年之久,甚至更长时间。如中国的辽东半岛与徐州---连云港一带可能是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准平原。
在中国,最早被认定的平夷面,是湖北西部山区海拔1700m左右的鄂西期地貌面和海拔1000m左右的山原期地貌面。之后,有的学者又把该地区分布较广、高度相近的宽谷平台及山前平台等定义为发育不完善的平夷面,称亚期平夷面。
平夷面或亚期平夷面,常被用来研究一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把平夷面的相对高度理解为该地在准平原形成以来的构造运动抬升(或沉降)的幅度。
但是,近期有的科学家发现,山区的山体高度越高,山顶的风化剥蚀速率也越快,表层风化残积物的更新也比较快。所以平缓山顶是在高部位上遭较强风化剥蚀而相对夷平的剥蚀面,并不一定是由构造运动抬升的(古)准平原。因此,山顶(平夷)面所代表的是该地区的构造运动抬升速率与该山顶面所在高度的风化剥蚀速率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构造运动抬升速率慢,那么山顶面高度将由较强的风化剥蚀而降低;如果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加快,超过该山顶高程的风化剥蚀速率,那么山顶面高度也相对有所升高。
分类一级平夷面
一级平夷面又称山顶面,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空布岗、米里西及邛多江以西的也拉香波倾日一带,海拔6082~6883m。呈截顶的平台状,多被古冰帽和现代冰川所占据,受强烈的冰蚀作用,在该平夷面形成测区海拔最高的剥蚀(冰蚀)堆积体。所切最新生岩体为N1ηγ,该级平夷面可能形成于中新世末---上新世初。
二级平夷面
二级平夷面分布于一级平夷面外围及将主拉、帮卓玛、班尼、得玛日、卡拉山等地,海拔5003~5607m,形成平台状、浑圆状山顶,是区内主要分水岭。主要形成于上新世末。
三级平夷面
三级平夷面又称主平夷面,主要分布于一、二平夷面外围及测区西部的江塘、哲古区、乌山口南一带,海拔4630~4723m。该级平夷面是区内分布范围最广、保存最好的平夷面,常形成开阔的平台,浑圆状山顶。沿此平夷面分布有哲古错、拿日雍错等冰湖及冰蚀堆积。该平夷面大致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晚期,自全新世以来抬升受切。
综上所述,测区在喜马拉雅期曾经历了3次大幅度的间歇性整体隆升,每次快速整体隆升后,在相对宁静期则以遭受剥蚀和切削平夷作用为主,其中以三级主平夷面切削平夷作用最为强烈。
山前平夷面
山前平夷面又称山麓剥蚀平原。山麓地带受长期的片状水流冲刷和重力崩落作用,山坡逐渐后退而形成的山麓剥蚀面(又称山足剥蚀面,简称山足面)。许多山麓剥蚀面连接后形成的广大平原,称山麓剥蚀平原。这种平夷面形成的论点称山麓剥蚀平原学说。它强调山坡始终保持陡峭,平行后退,山麓剥蚀面逐渐扩大而使整个山地夷平。在山麓剥蚀面扩展过程中,残留着下凹坡形,陡峭的孤丘,突露于山麓剥蚀平原上,称岛山。我国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边缘可以看到典型的山麓剥蚀面及山麓剥蚀平原地貌。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