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带(wellspring belt)是指在岩溶地区,岩溶水通过一个泉或泉群集中排泄至地表的地带。

  简介

  涌泉带(wellspring belt)又称岩溶泉带,是指岩溶水向地表溢出的地带。

  岩溶水

  涌泉带中赋存的水是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其最明显特点是分布极不均匀。根据岩溶水的出露和埋藏条件不同,可将岩溶水划分为3种类型:裸露型岩溶水、覆盖型岩溶水和埋藏型岩溶水。在可溶性岩层裸露于地表的补给区,入渗补给有两种方式:灌式补给和渗入式补给。

  分类

  按岩溶水循环的性质涌泉带可分为四大类:

  垂直渗入带

  垂直渗入带是在饱水带以上的充气带内发育的泉,往往在目前河水面以上很高的地方流出。其间赋存的水按出水性质又可分为下降泉、悬挂泉和间歇泉。

  垂直渗入带的泉与实际含水层没有联系,它与岩溶悬挂水密切相关,所以它们不能反映岩溶水目前的动态。这些泉的出口并不受制于现代含水层的位置,而往往是岩溶发育前一阶段的岩溶廊道的位置。

  季节变动带

  季节变动带中赋存的水大多为下降泉和落水洞泉,最明显的是落水洞泉,它受地下水的季节变动影响明显,平水时,落水洞起消水作用;洪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成为喷泉。所以这种泉常有变化,有时为涌泉,有时则成为吸水的落水洞。

  水平流动带

  水平流动带中赋存的水,靠位于岩溶侵蚀基准面以上的水平含水层补给,锄分为上升的涌泉和普通的溶洞泉。前者按其涌水量可分为水量极小、数量较多的小喷泉、地表热泉等以及岩溶巨泉和涌泉。

  虹吸循环带

  虹吸循环带中的水靠位于含水层下部或深饱水带的水补给。在这个带中,水是在含水层静水压力的影响下沿着管状通道流动,具有承压和虹吸作用。可分为多潮泉、水底涌泉和海底泉。多潮泉是由于复杂的管道系统曲折迂回的虹吸作用而形成,具有周期性有规律的涌水;水底涌泉带位于河底减压带,使河水面上具有翻腾现象;海底泉是在海平面以下喷出的淡水泉,可分为经常活动泉和周期活动泉两种。

  实例

  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趵突泉、珍珠泉都属于虹吸循环带中的涌泉类型;海底泉在所有石灰岩海岸均可发现,是缘海型岩溶的特征,如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沿海一带,我国大连湾内也有海底泉自海滨礁石内溢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涌泉带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