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征镒任所长,蔡希陶任副所长。周俊所在的植物资源化学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室,由吴征镒兼任室主任,周俊成为该研究室的实际学术负责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周俊去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参加长达半年的经济植物普查工作,回昆明后就组建了药用植物化学研究组,一边培养和引进人才,一边购置设备。

  昆明植物所的领导对周俊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但破格录用了他挑选来的青年学生,在购进设备方面也都尽量满足。

  增加了人员和设备,周俊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玻璃灯工房、元素分析室以及药物提取分离设备。对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周俊有着自己的思路。年轻时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周俊对药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一直主张学以致用,要让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服务于国计民生。他说,一个科学家,要做有营养的东西,第一个要想到这个东西在科学上有没有依据、有没有理论价值,第二个要想一想它有没有应用价值,如果这两者都有,这就是最好的。

  1975年,周俊和吴征镒院士等发表了人参属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首次从化学上揭示三七与人参的西洋参的皂苷化学组成近似,化学成分不随地理分布而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学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1978年,周俊和其他专家从昭通产天麻中发现有效成份天麻素(HPG)。天麻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症状有缓解作用。

  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中,周俊都勤于思考,善于开拓创新。根据长期研究“云南白药”的结果,周俊首先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是组合天然化学库,作用机理是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理论。中药复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君臣佐使等配药的独特规律及效用已为数千年临床实践所证明,然而因为复方用药多,每味药又有多种成分,干扰因素众多,因此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难度颇大。

  云南四时不败的鲜花,留不住消逝如水的年华。周俊投身于植物化学事业已经近六十年时间了。他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550多个,其中新类型15个。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研究室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基于周俊的突出贡献,他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得的大大小小的奖不算多,但有一点,“养生之道,知足常乐”,生活中要心态好,为修之道要自健,所以今年85岁了,我还在工作。”

  八十华发,云南大地情长在;甲子科研,元素世界做文章。周俊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风轻云淡。他自谓“看得懂古诗,玩得懂微信”,言语中带着诙谐和洒脱。选择了化学,选择了植物,选择了云南,人生是一条需要无数次选择的长路,周俊从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周俊院士的植物化学研究之路(下)

图文简介

周俊所在的植物资源化学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室,由吴征镒兼任室主任,周俊成为该研究室的实际学术负责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周俊去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参加长达半年的经济植物普查工作,回昆明后就组建了药用植物化学研究组,一边培养和引进人才,一边购置设备。1975年,周俊和吴征镒院士等发表了人参属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首次从化学上揭示三七与人参的西洋参的皂苷化学组成近似,化学成分不随地理分布而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学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选择了化学,选择了植物,选择了云南,人生是一条需要无数次选择的长路,周俊从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