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毒蘑菇物种繁丰,每年导致众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祸首当属剧毒鹅膏。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达90%都是因为误食剧毒鹅膏所引起的。在欧洲和北美洲,人们对剧毒鹅膏认识相对较为深入,但在东亚,对剧毒鹅膏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结合形态特点和生态特征,对中国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式样进行了系统研究。近日,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主流真菌学学术期刊Mycologia上。

  在预防毒蘑菇的科普宣传中,杨祝良身体力行,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和《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等图书,更借助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民众普及毒蘑菇识别和中毒预防知识。

  在三十多年的真菌学研究中,“蘑菇先生”杨祝良深刻认识到,只有亲自到野外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才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这不仅源于他对科研、对自身从事专业的热爱,更源于对家乡老百姓乃至社会大众身体健康的关注关心。除了预防毒蘑菇,一向主张学以致用的杨祝良更积极推动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他说,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的话,主要是认识云南的野生食用菌到底是什么,云南的野生资源到底有哪些,它的隐藏量有多少,它的开发潜力怎么样。多年的研究积淀,使杨祝良对鹅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及物种演化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2015年,他出版了《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是对我国食用鹅膏和剧毒鹅膏的总结。杨祝良说,在蘑菇世界中,其实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种,即在科学上从来没有在文献记载的,他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每个新物种进行命名。

  菌类生存在地球上已经有4亿年的历史了。在长时间的演变进化中,菌类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除了土壤,堆积的落叶下、腐烂的树木中,它们藏身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杨祝良:探寻“毒蘑菇”的世界(下)

图文简介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结合形态特点和生态特征,对中国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式样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预防毒蘑菇的科普宣传中,杨祝良身体力行,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和《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等图书,更借助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民众普及毒蘑菇识别和中毒预防知识。多年的研究积淀,使杨祝良对鹅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及物种演化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杨祝良说,在蘑菇世界中,其实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种,即在科学上从来没有在文献记载的,他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每个新物种进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