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危种是指现生种遭受各种不同的人为活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其种群生存繁衍正处于危急状态的物种。若采取措施限制、消除或制止各种威胁因素,则种群生存将逐步恢复趋于正常。受危的原因参见濒危种。根据受威胁程度和濒危现状,由重而轻,国际上常依次分为: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三级。随着威胁因素的消除或加剧,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减,对物种受危程度的评估是可以转变的1。
简介受危种是指现生种遭受各种不同的人为活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其种群生存繁衍正处于危急状态的物种。若采取措施限制、消除或制止各种威胁因素,则种群生存将逐步恢复趋于正常。受危的原因参见濒危种。根据受威胁程度和濒危现状,由重而轻,国际上常依次分为: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三级。随着威胁因素的消除或加剧,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减,对物种受危程度的评估是可以转变的。
受危植物受危植物即珍稀濒危植物,指在经济、科研、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因种种原因现存数量稀少或濒临灭绝的植物。根据1996年国务院颁发第204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划分为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并据 1984年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 将其划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及稀有种等 3 类。按照以上保护等级和类别划分,对该保护区受危植物进行调查和分类,根据保护区现有资料和实地调查,保护区共有7种珍稀濒危植物。
受危动物即珍稀濒危动物,指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意义,或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在自然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量稀少的种类。珍稀濒危动物可分为濒危种、易危种及稀有种。根据 1988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本区内珍稀濒危动物有29种。
受危植物的现状及主要威胁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植物———桫椤原生地自然保护区。桫椤是一种珍贵的树蕨,主要分布在热带亚洲和中国南部,其分布范围不小,但相对数量并不丰富。由于人为破坏严重,而面临濒危的威胁。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是该种分布区的北缘,一旦遭到破坏后就难以恢复,因此加强该区的保护很有必要。赤水桫椤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这里沟谷深切,地形封闭,水热条件良好,因而植被茂密,桫椤多分布在海拔 750m 以下的沟谷地带,在海拔 750m 以上地段亦有零星分布。保护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桫椤生长更新良好,人为活动干扰小,因而多数地段的桫椤群落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但在局部地段(如幺站沟沟口等),由于毛竹生长迅速,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占有建群地位,使桫椤退居次优势种地位,桫椤的生长发育将受到毛竹的抑制,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上退出优势种地位,最终可能导致桫椤群落的解体。在保护区边缘,生境的破坏是桫椤受危的主要原因。开荒毁林破坏了适宜桫椤生长的生境,使之难以正常生长、繁衍。此外,溪谷洪水的冲刷、机械损伤也会对桫椤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桫椤植株死亡;由于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游人增多,部分游人对桫椤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桫椤幼树生长产生有害影响等也是受危的原因。
受危动物的现状及主要威胁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属爬行类、鸟类、兽类。它们的肉、卵可食,毛皮可用于制革,并且其中许多种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来是人们捕杀的对象。加之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如躯体大小、繁殖和遗传方式、世代时间等),使它们更容易受环境变迁(破坏) 的影响。因此,它们与其它生物类型相比,受威胁的程度更为严重。
爬行类珍稀爬行动物在该保护区内仅发现两种,即蟒和山瑞鳖,蟒仅见于板桥沟,山瑞鳖仅见于五柱峰,并且两种动物的数量均极少。它们的主要威胁在于人类的滥捕滥杀。爬行动物行动缓慢,被人发现后往往不易逃走。山瑞鳖肉质鲜嫩,是上好的补品,也因此常被捕捉。森林砍伐,导致其栖息生境缩小、消失,这也是其致危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爬行动物成熟期较长(山瑞鳖成熟期为三年) 、繁殖率低(山瑞鳖每次仅产 1 —3 枚蛋),且其蛋易受到别的动物的侵害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极为缓慢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受危种
图文简介
受危种是指现生种遭受各种不同的人为活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其种群生存繁衍正处于危急状态的物种。若采取措施限制、消除或制止各种威胁因素,则种群生存将逐步恢复趋于正常。受危的原因参见濒危种。根据受威胁程度和濒危现状,由重而轻,国际上常依次分为: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三级。随着威胁因素的消除或加剧,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减,对物种受危程度的评估是可以转变的。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