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大量生产肌苷酸的工艺和技术。肌苷酸又称次黄苷酸,由次黄嘌呤、核糖和磷酸3部分组成,因其中的磷酸结合在核糖的5位羟基上,故称5'-IMP。白色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味鲜,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一般以钠盐形式存在。
简介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大量生产肌苷酸的工艺和技术。肌苷酸又称次黄苷酸,由次黄嘌呤、核糖和磷酸3部分组成,因其中的磷酸结合在核糖的5位羟基上,故称5'-IMP。1
特征白色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味鲜,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一般以钠盐形式存在。肌苷酸产生菌有产氨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谷氨酸小球菌、嗜醋酸棒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的相应突变株。1
工业流程一般发酵工艺为: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接种三级种子;大罐通气发酵;板框压滤;滤液脱色;活性炭吸附;洗脱后浓缩结晶;精制;成品。肌苷酸的主要用途是助鲜剂,例如可与谷氨酸钠一起组成强力味精、复合调味料或特鲜酱油;在医疗上,可治疗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各种急慢性肝炎,肺原性心脏病,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症,放射病,毛地黄中毒症以及血吸虫病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贺会强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肌苷酸发酵
图文简介
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大量生产肌苷酸的工艺和技术。肌苷酸又称次黄苷酸,由次黄嘌呤、核糖和磷酸3部分组成,因其中的磷酸结合在核糖的5位羟基上,故称5'-IMP。白色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味鲜,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一般以钠盐形式存在。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22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