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盐渍化作用是指经常发生在灌溉农业区,使原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盐渍化,或使自然盐渍化的土壤加强了盐化的作用。这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1
释义次生盐渍化作用(secondary salinization ) 是指经常发生在灌溉农业区,使原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盐渍化,或使自然盐渍化的土壤加强了盐化的作用。2
现状这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据联合国1976年统计,全世界50%以上的灌溉地遭受涝渍和盐碱危害,其中每年有数百万公顷被荒弃,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世界上千旱与半干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2
形成与特点从地质条件说,原地下水相对较高的平原沉降区(如黄淮海大平原)与地质断裂有关的地堑区(如内蒙古河套平原、陕西关中渭水流域)最易发生,主要因灌溉水控制不当,使原来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一旦超过临界深度(不发生盐渍化的允许最高水位),即产生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最易发生在原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质地偏砂的地方,多半在渠道两侧或水库周围首先出现。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次生盐渍化作用
图文简介
次生盐渍化作用是指经常发生在灌溉农业区,使原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盐渍化,或使自然盐渍化的土壤加强了盐化的作用。这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23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