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九刺鱼,是刺鱼目刺鱼科多刺鱼属鱼类,得名于背上的九根刺,属于淡水鱼,性子喜冷,一般栖息于与河流相通的静水河湾或湖泊多水草处。
生活习性
雄鱼单独筑巢及护育幼鱼,巢圆形或卵圆形,附着植物枝茎或悬空漂浮。是寒冷地区可利用的观赏鱼类,北京地区是其理论分布地域的最南端。
主要鉴别特征:眼较大, 体长, 呈侧扁形, 尾柄极细, 有明显侧棱。侧线上有31~33个骨板, 尾截形或微凹入 , 具2个背鳍, 第一背鳍为游离的棘, 具有交错排列的8~9个棘 , 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 8~10个鳍条, 臀鳍具1棘8~10个鳍条, 胸鳍为8~9个鳍条, 腹鳍为1棘1~2个鳍条 。形态测量显示 (n=17) :全长49.22±3.90, 体长41.79±5.57, 头长11.85±1.35, 眼径3.57±0.47, 吻长3.02±0.70, 眼后头长5.83±0.88, 尾柄长7.18±0.80, 尾柄高1.34±0.16, 吻至背鳍长13.28±0.99, 第一背鳍长13.67±1.64, 第二背鳍长10.50±1.31, 背鳍高4.33±0.87, 臀鳍基长10.47±1.16, 臀鳍高4.75±0.57, 胸鳍基长2.48±0.30, 腹鳍基长6.93±0.72。体长为体高的4.4~6.9倍, 为头长的3.0~4.5倍。头长为吻长的2.4~6.2倍, 为眼径的2.5~4.0倍, 为尾柄长的1.2~2.0倍, 为尾柄高的7.0~12.0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4.3~7.3倍。1
分类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目:刺鱼目
科:刺鱼科
属:多刺鱼属
相关报道从2004年2月开始,科考队分为环境规划组、鱼类研究组、鸟类研究组、昆虫研究组和植物研究组5个大组,拉开了怀沙河、怀九河自然保护区首次全面科考的序幕。赵欣(,窄失兴如是科考项目领队及鸟类研究组的组长。2月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太阳温暖地撒下光,他就和鱼类研究组组长张春光一起,带着研究人员直奔怀九河下游的观测点之一--西四渡河。路上,张春光还和他叨唠着:"天还不错,应该能逮到好东西。"
赶到观测点一瞅,河里的水还没有完全解冻,大片大片的冰在河面上漂浮,山风吹在脸上微微有点疼。50岁出头的张春光却顾不上那么多,穿上捕鱼用的皮衩,抄上专业的捕捞网,下到了齐腰深的河水里。
水冷得刺骨,可为了能抓到目标,张春光丝毫不敢乱动,生怕惊跑了鱼儿。20分钟下趟水,赵欣如看着他一趟又一趟下水,撒网,收网,上岸,检查成果,再下水。大概第三四趟时,突然听到张春光喊了句:"捞着了,捞着了。"赵欣如抬头看,只见张春光搂住网,兴高采烈地上了岸。
捞着啥了?大伙都围了上来,伸长脖子,努力抢占有利地形,一探究竟。张春光打开网,翻出一条五六厘米长的鱼,鱼的背上长着一排刺,眼尖的一数:九根!
"中华九刺鱼!"不知谁抢先说出了大家心中的答案,这下大伙都乐开了花,第一次出马就中了头彩。"那滋味,舒服。"赵欣如说。在生态学上,九刺鱼很有特点,会用水草作巢,公鱼看家。
"北京地区还只在怀九河发现了此种鱼,独此一家,填补了空白,非常珍贵。"赵欣如说。
胚胎发育北京地区的中华九刺鱼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4.7℃,适宜的发育水温为14.0℃-16.0℃,与中华多刺鱼繁殖盛期(4月中下旬)自然水体的水温相近;平均水温14.0℃时,中华九刺鱼完成胚胎发育约需183h;水温升至22.5℃时,胚胎的孵化率仅为22.2%;水温升至25.0℃时,受精卵不能孵化,此温度应是中华九刺鱼胚胎发育温度的上限。实验表明,北京地区中华九刺鱼的胚胎对盐度的耐受力较为有限,在与自然水体相同的盐度下(0‰)其孵化率接近100%;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降低,8‰盐度时,仅有56%的受精卵孵化;至20‰时,受精卵全部死亡,此盐度应为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的盐度上限。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中华九刺鱼
图文简介
中华九刺鱼,是刺鱼目刺鱼科多刺鱼属鱼类,得名于背上的九根刺,属于淡水鱼,性子喜冷,一般栖息于与河流相通的静水河湾或湖泊多水草处。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23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