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管伊蚊是蚊科、伊蚊属的一种昆虫,幼虫孳生于浅潭、蹄印、洼地积水等, 雌蚊吸牛血。小盾片覆盖宽和窄白鳞; 翅鳞褐色, 仅前缘脉基端有一小白斑; 前股和中股前面褐色, 褐色区无杂生的淡色鳞,后跗节 1 -3 有窄基白环。幼虫呼吸管背、 腹或末段有刺区,但无侧齿区。1
鉴别特征小盾片覆盖宽和窄白鳞; 翅鳞褐色, 仅前缘脉基端有一小白斑; 前股和中股前面褐色, 褐色区无杂生的淡色鳞,后跗节 1 -3 有窄基白环。幼虫呼吸管背、 腹或末段有刺区,但无侧齿区。 1
形态描述雌蚊褐色中型蚊虫。 头: 头顶覆盖淡色窄鳞, 有的前部的褐色; 头顶和后头很多褐色竖鳞; 头侧平覆淡白宽鳞, 各有一背前褐斑。 触角梗节内面有少数淡白鳞和一些短细黑毛; 鞭分节 1 有少数褐鳞.喙约为前股的 1.5 倍长, 褐色到深褐, 基段 3/4 两侧和腹面有淡色鳞或大部淡色。 触须接近喙的 1/5 长, 褐色胸: 前胸前背片具淡色窄鳞, 后背片也具窄鳞, 大部淡色, 仅前面和上部的红褐色, 中胸盾片覆盖红褐或褐色细鳞和窄鳞, 盾前突、 肩窝、 盾角, 翅基上匳以及小盾前裸区两侧都有淡色窄鳞, 形成不规则的斑纹; 侧背片有白弯鳞; 小盾片覆盖白窄鳞和宽鳞, 中胸侧板无翅前结节下鳞簇; 气门后区有白窄鳞, 其中有的较宽; 亚气门区有两簇较宽白鳞; 下面一簇较大。
雄蚊触须比喙略长,节2-5有基白环。尾 器 : 腹 节背板中邢末缘内凹, 侧叶各具 3-7 根刚毛; 节腹板中舌宽, 有 7 -13 根刚毛。抱肢基节狭长, 背内区有短刚毛; 小抱器末端圆钝, 各具 5-8 根刚毛。 抱肢端节柄狭长, 末段膨大为一中叶和一细侧指, 中叶末缘有 3 -5 根短刚毛,近基部具指爪;侧指末端有一细毛。 肛侧片有一亚端拇突; 阳茎 1型, 侧片各具 4 -6 钝齿。1
分布范围国外分布:越南,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印度, 孟加拉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国内分布:海南, 广西, 四川, 云南, 贵州, 浙江。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刺管伊蚊
图文简介
刺管伊蚊是蚊科、伊蚊属的一种昆虫,幼虫孳生于浅潭、蹄印、洼地积水等, 雌蚊吸牛血。小盾片覆盖宽和窄白鳞; 翅鳞褐色, 仅前缘脉基端有一小白斑; 前股和中股前面褐色, 褐色区无杂生的淡色鳞,后跗节 1 -3 有窄基白环。幼虫呼吸管背、 腹或末段有刺区,但无侧齿区。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23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