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理论(英语:Marcus theory)是最初由鲁道夫·马库斯于1956年提出的理论,用于解释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即电子可以从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供体)移动或跳跃到另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受体)的速率。它最初用于解决外层电子转移反应机制,其中两种化学物质的电荷仅随电子跃迁)而改变,但不会发生大的结构变化。该理论也扩展到将内层电子转移的贡献考虑在内,其中考虑了两种化学物质的溶剂化或配位壳中的距离或几何形状的变化。
简介马库斯理论(英语:Marcus theory)是最初由鲁道夫·马库斯于1956年提出的理论,用于解释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即电子可以从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供体)移动或跳跃到另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受体)的速率。它最初用于解决外层电子转移反应机制,其中两种化学物质的电荷仅随电子跃迁)而改变,但不会发生大的结构变化。该理论也扩展到将内层电子转移的贡献考虑在内,其中考虑了两种化学物质的溶剂化或配位壳中的距离或几何形状的变化。
哈蒙德假说哈蒙德假说(Hammond's Postulate)有时也被称为赖费勒假设(Leffler's assumption),是有机化学中根据过渡态理论而产生的假说,和有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有关。哈蒙德假说的内容如下:
如果化学反应中过渡态和反应物(或生成物)能量近似则结构近似。
这种想法,即中间态和反应物与产物中能量较高(较不稳定)的一个结构近似。因为反应能级图上过渡态能量一般近似于反应物与产物中能量更高的一个。1
参见哈蒙德假说
溶剂化电子
自由能关系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段春伟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马库斯理论
图文简介
马库斯理论(英语:Marcus theory)是最初由鲁道夫·马库斯于1956年提出的理论,用于解释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即电子可以从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供体)移动或跳跃到另一种化学物质(称为电子受体)的速率。它最初用于解决外层电子转移反应机制,其中两种化学物质的电荷仅随电子跃迁)而改变,但不会发生大的结构变化。该理论也扩展到将内层电子转移的贡献考虑在内,其中考虑了两种化学物质的溶剂化或配位壳中的距离或几何形状的变化。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15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