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合磨损是指新的或修理后开始投入运行的机械,在较短时间内磨损强烈,之后又趋于平缓的磨损。新加工的摩擦副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几何形状和装配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使真实接触面积较小,而压强加大,润滑油易被挤出而产生干或半干摩擦。

简介

跑合磨损是指新的或修理后开始投入运行的机械,在较短时间内磨损强烈,之后又趋于平缓的磨损。新加工的摩擦副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几何形状和装配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使真实接触面积较小,而压强加大,润滑油易被挤出而产生干或半干摩擦。同时,表面微观峰谷相嵌,在摩擦力作用下,凸峰被剪切,碎粒又混入润滑油中。因此,机械在开始工作的一段较短时间内磨损比较严重。随后摩擦表面跑合结束,表面逐渐磨平,配合间隙由原始状态过渡到稳定状态,磨损速度使减缓。人们有意利用跑合期的轻微磨损为正常运行时的稳定磨损创造条件。

磨损的分类

按照表面破坏机理特征,磨损可以分为磨粒磨损、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前三种是磨损的基本类型,后两种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磨粒磨损:物体表面与硬质颗粒或硬质凸出物(包括硬金属)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损失。

粘着磨损: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接触面金属损耗。

表面疲劳磨损:两接触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而产生物质损失。

腐蚀磨损:零件表面在摩擦的过程中,表面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因而出现的物质损失。

微动磨损:两接触表面间没有宏观相对运动,但在外界变动负荷影响下,有小振幅的相对振动(小于100μm),此时接触表面间产生大量的微小氧化物磨损粉末,因此造成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1。

磨损失效过程

机械零件的磨损失效常经历一定的磨损阶段。根据磨损率曲线,可以将磨损失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跑合磨损阶段:新的摩擦副在运行初期,由于对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较大,实际接触面积较小,接触点数少而多数接触点的面积又较大,接触点粘着严重,因此磨损率较大。但随着跑合的进行,表面微峰峰顶逐渐磨去,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实际接触面积增大,接触点数增多,磨损率降低,为稳定磨损阶段创造了条件。为了避免跑合磨损阶段损坏摩擦副,因此跑合磨损阶段多采取在空车或低负荷下进行;为了缩短跑合时间,也可采用含添加剂和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材料,在一定负荷和较高速度下进行跑合。跑合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并换上新的润滑材料。

(2)稳定磨损阶段:这一阶段磨损缓慢且稳定,磨损率保持基本不变,属正常工作阶段,图中相应的横坐标就是摩擦副的耐磨寿命。

(3)剧烈磨损阶段:经过长时间的稳定磨损后,由于摩擦副对偶表面间的间隙和表面形貌的改变以及表层的疲劳,其磨损率急剧增大,使机械效率下降、精度丧失、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摩擦副温度迅速升高,最终导致摩擦副完全失效。

有时也会出现下列情况:

(1)在跑合磨损阶段与稳定磨损阶段无明显磨损。当表层达到疲劳极限后,就产生剧烈磨损,滚动轴承多属于这种类型。

(2)跑合磨损阶段磨损较快,但当转入稳定磨损阶段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磨损甚微,无明显的剧烈磨损阶段。一般特硬材料的磨损(如刀具等)就属于这一类。

(3)某些摩擦副的磨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逐渐加速磨损的现象,如阀门的磨损就属于这种情况。

影响磨损的因素

1、材料性能

钢中的非塑性夹杂物等冶金缺陷,对疲劳磨损有严重的影响。如钢中的氮化物、氧化物、硅酸盐等带棱角的质点,在受力过程中,其变形不能与基体协调而形成空隙,构成应力集中源,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出现裂纹并扩展,最后导致疲劳磨损早期出现。因此,选择含有害夹杂物少的钢(如轴承常用净化钢),对提高摩擦副抗疲劳磨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某些情况下,铸铁的抗疲劳磨损能力优于钢,这是因为钢中微裂纹受摩擦力的影响具有一定方向性,且也容易渗入油而扩展;而铸铁基体组织中含有石墨,裂纹沿石墨发展且没有一定方向性,润滑油不易渗入裂纹。

2、硬度

一般情况下,材料抗疲劳磨损能力随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表面硬度一旦越过一定值,则情况相反。

钢的芯部硬度对抗疲劳磨损有一定影响,在外载荷一定的条件下,芯部硬度越高,产生疲劳裂纹的危险性就越小。因此,对于渗碳钢应合理地提高其芯部硬度,但也不能无限地提高,否则韧性太低也容易产生裂纹。此外,钢的硬化层厚度也对抗疲劳磨损能力有影响,硬化层太薄时,疲劳裂纹将出现在硬化层与基体的连接处而易形成表面剥落。因此,选择硬化层厚度时,应使疲劳裂纹产生在硬化层内,以提高抗疲劳磨损能力。

齿轮副的硬度选配,一般要求大齿轮硬度低于小齿轮,这样有利于跑合,使接触应力分布均匀和对大齿轮齿面产生冷作硬化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齿轮副寿命。

3、表面粗糙度

在接触应力一定的条件下,表面粗糙度值越小,抗疲劳磨损能力越高;当表面粗糙度值小到一定值后,对抗疲劳磨损能力的影响减小。如滚动轴承,当表面粗糙度值为Ra0.32mm时,其轴承寿命比Ra0.63mm时高2~3倍,Ra0.16mm比Ra0.32mm高1倍,Ra0.08mm比Ra0.16mm高0.4倍,Ra0.08mm以下时,其变化对疲劳磨损影响甚微。如果触应力太大,则无论表面粗糙度值多么小,其抗疲劳磨损能力都低。此外,若零件表面硬度越高,其表面粗糙度值也就应越小,否则会降低抗疲劳磨损能力。

4.摩擦力

接触表面的摩擦力对抗疲劳磨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纯滚动的摩擦力只有法向载荷的1%~2%,而引入滑动以后,摩擦力可增加到法向载荷的10%甚至更大。摩擦力促进接触疲劳过程的原因是:摩擦力作用使最大切应力位置趋于表面,增加了裂纹产生的可能性。此外,摩擦力所引起的拉应力会促使裂纹扩展加速。

5.润滑

试验表明:润滑油的粘度越高,抗疲劳磨损能力也越高;在润滑油中适当加入添加剂或固体润滑剂,也能提高抗疲劳磨损能力;润滑油的粘度随压力变化越大,其抗疲劳磨损能力也越大;润滑油中含水量过多,对抗疲劳磨损能力影响也较大。

此外,接触应力的大小、循环速度、表面处理工艺、润滑油量等因素,对抗疲劳磨损也有较大影响2。

腐蚀磨损

摩擦副对偶表面在相对滑动过程中,表面材料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并伴随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材料损失现象,称为腐蚀磨损。腐蚀磨损通常是一种轻微磨损,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变为严重磨损。常见的腐蚀磨损有氧化磨损和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1.氧化磨损

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大多数金属表面都被氧化膜覆盖着,纯净金属瞬间即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而生成单分子层的氧化膜,且膜的厚度逐渐增长,增长的速度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小,当形成的氧化膜被磨掉以后,又很快形成新的氧化膜,可见氧化磨损是由氧化和机械磨损两个作用相继进行的过程。同时应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氧化膜能使金属表面免于粘着,氧化磨损一般要比粘着磨损缓慢,因而可以说氧化磨损能起到保护摩擦副的作用。

2.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在摩擦副与酸、碱、盐等特殊介质发生化学腐蚀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磨损,称为殊殊介质腐蚀磨损。其磨损机理与氧化磨损相似,但磨损率较大,磨损痕迹较深。金属表面也可能与某些特殊介质起作用而生成耐磨性较好的保护膜。

为了防止和减轻腐蚀磨损,可从表面处理工艺、润滑材料及添加剂的选择等方面采取措施。

磨损的派生与复合

磨损过程十分复杂,有许多实际表现出来的磨损现象不能简单地归为某一种基本磨损类型,而往往是基本类型的复合或派生,如气蚀磨损、冲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

1.气蚀磨损和冲蚀磨损

当零件与液体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附近的局部压力低于相应温度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液体就会加速汽化而产生大量气泡,与此同时,原混在或溶解于液体中的空气也都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当气泡流到高压区时,因压力超过气泡压溃强度而使气泡溃灭,瞬间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高温。气泡的形成和压溃的反复作用,使零件表面疲劳破坏,产生麻点,随后扩展成海绵状空穴,这种磨损称为气蚀磨损。气蚀磨损严重者,其扩展深度可达20mm。

当小液滴以高速(如l000m/s)落到金属表面时,会产生很高的应力,往往一次冲击就能造成塑性变形或破坏。如果应力较小而反复作用,则会造成点蚀,这种由液体束冲击固体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称为冲蚀磨损。含有硬质颗粒的液体束冲击固体表面所造成的磨损,也属冲蚀磨损。

气蚀磨损和冲蚀磨损都称为侵蚀磨损。它们都可以看成疲劳磨损的派生形式。因为就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机械力造成的表面疲劳破坏,但液体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加速了它们的破坏速度。

2.微动磨损

名义上相对静止的两个接触表面沿切向作微幅相对振动时所产生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当两接触表面受到法向载荷时,接触微峰产生塑性流动而发生粘着,在微幅相对振动作用下,粘着点被剪切而破坏,并产生磨屑;磨屑和被剪切形成的新表面逐渐被氧化,在连续微幅相对振动中,出现氧化磨损。由于表面紧密贴合,磨屑不易排出而在接触表面间起磨粒作用,因而引起磨粒磨损。如此循环不止,即是微动磨损会过程。当振动应力足够大时,微动磨损处会形成疲劳裂纹,裂纹的扩展会导致表面早期破坏。

可见,微动磨损是粘着磨损、腐蚀磨损、磨粒磨损以及疲劳、磨损复合并存的磨损形式,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接触表面间粘着处因微幅相对振动而引起的剪切以及其后的氧化过程,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微动腐蚀磨损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

跑合磨损

图文简介

跑合磨损是指新的或修理后开始投入运行的机械,在较短时间内磨损强烈,之后又趋于平缓的磨损。新加工的摩擦副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几何形状和装配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使真实接触面积较小,而压强加大,润滑油易被挤出而产生干或半干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