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魟属,Aetoplatea (Müller et Henle,1841),鲼形目燕魟科的一属鱼类。但它们的体盘较宽,左右径超过前后径之1.5倍,形状近似扇形,较土魟科更像海中的风筝。
物种介绍鸢魟科
分类:鳐形目
种类:台湾地区计有鱼种3 种
生态:暖水性近海底栖中小型鱼,卵胎生,以底栖动物为食。
尾部短而纤细,长度不到体盘宽度的四分之一。头前缘通常为平直或圆凸状,喷水孔属中大型,口腔底部没有乳突状结构,牙齿细小而多,呈铺石状排列。体表光滑,有些鱼种没有背鳍,有背鳍的鱼种,通常只有一枚,且其位置在尾棘之前。胸鳍向前延伸至吻端,与体盘连成一片。尾棘通常有一枚或一枚以上,尾棘边缘光滑,部分鱼种呈锯齿状。尾鳍退化消失,尾部上下方没有皮膜构造。
鸢魟科鱼类是暖水性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100公分左右,它们主要栖息於沙泥混合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公尺以上。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包括黑海)、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偶尔也会出现于河口区。全球计2属约12种,台湾纪录有2属3种。
栖息生态暖水性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100公分左右。主要栖息沙泥混合火域,栖息深度可达50公尺以上。以底栖动物为食,如虾、蟹、软件动物、鱼类及蠕虫等。卵胎生。
形态特征体盘很宽大,斜长方形,体盘宽为长2.1-2.2倍;吻短,端尖;眼小,眼间隔平坦或凹入;鼻孔宽大,几横列;口宽而平,与口前吻长相等或稍大,口底没有乳突;牙细小,密列,上颌70-80纵行;尾细而短,约等于体盘长1/2或稍大;尾刺细弱,1-2个,尾刺前具一低小背鳍,上下皮褶几消失。 体光滑。背面褐色,密布暗色小斑及白色较大圆斑,尾具暗色横纹8-10条,在尾的中部,横纹间具一间色小斑,腹面淡白色。体盘纵扁似土魟,唯体盘特宽,左右径超过前后径之1.5倍。尾纤细而特短,尾长不及体盘宽的1/4倍。头前缘平直或略圆凸。喷水孔中大。口腔底无乳突。体表光滑。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背鳍一个,位于尾棘前,或无背鳍;胸鳍向前延伸至吻端;尾棘一枚或数枚,棘缘光滑或有锯齿;尾鳍消失,尾部上下方无皮膜。全世界有2属11种以上(Nelson, 2006),纪录2属3种(Shen et al., 1993;鱼类数据库, 2006)。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鸢魟属
图文简介
鸢魟属,Aetoplatea (Müller et Henle,1841),鲼形目燕魟科的一属鱼类。但它们的体盘较宽,左右径超过前后径之1.5倍,形状近似扇形,较土魟科更像海中的风筝。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11-21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