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虾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 7~8齿,下缘4~6齿。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高,比墨吉对虾低。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原产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日本、菲律宾等地1。

形态特征

第一触角鞭比头胸甲稍长,雄虾第三颚足未节有毛笔状长毛。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的疣突比墨吉对虾小。额角前方平直,基部略为突出(雌虾较高),上缘有7-8齿,下缘通常具4齿,额角后嵴向后延伸至头胸甲末缘,上面有小凹点;第一触角上鞭不超过头胸甲长度;肝沟缺如或甚不明显;雄虾的第三颚足指节较掌节长1.5-2.5倍,且掌节末端有与指节等长的绒毛,尾柄侧缘无刺。身体半透明并布满黑绿色小斑点.额角边缘深褐色,第二触角鞭红色,尾肢后半部红色。

生活习性

红尾虾为一年生虾类,但也有个体生命周期达到两年,它在一生中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每个不同发育阶段,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亦不相同,即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类型。

在自然海区,幼虾常喜欢聚集于浅水内湾及河口附近觅食。随着幼虾迅速发育成长和生理生态上的变化,逐渐离开浅海内湾及河口区域向较深的水域栖息活动。

红尾虾食性很广,其饵料种类和食物组成随着个体发育而有所变化。处于幼体发育阶段,食物主要以单细胞藻类为主,如小型硅藻类,甲藻类以及其他动物幼体和有机碎屑等。随着个体的增长,食物组成也逐步扩大,主要食物以动物性底栖生物。

当每年秋末冬初,随着水温的下降,红尾虾逐渐向较深的海区进行过冬,到了来年春天,水温逐步回升时,亲虾便开始交尾生殖活动2。

产地

原产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日本、菲律宾等地。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一带。我国福建、台湾及广东东部沿海最为常见。海捕渔汛为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目前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对象。

健康指引

降低及排出胆固醇、改善高血压。肉质含蛋白质、脂质、糖类、多种氨基酸。内脏及甲壳含p一胡萝卜素、海胆素、鸡油菌黄质、叶黄素、玉米黄质、虾青素。

人工养殖

红尾虾产卵群体体长范围为13~19厘米,体重28~80克,是对虾类中的大型虾之一。我国南方沿海养殖120~150天,体长可达12厘米。该虾较其他南方虾种更耐低温,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较快,所以养殖区域较广,是南方较好的晚季养殖品种,经济效益较好。红尾虾壳较薄,易受机械损伤。营养价值与其他虾类相近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红尾虾

图文简介

红尾虾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 7~8齿,下缘4~6齿。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高,比墨吉对虾低。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原产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日本、菲律宾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