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利用:小型鱼类,仅具学术研究价值。主要栖息于潮池或潮间带岩礁区。吃藻类与碎屑。

基本信息

俗名: 狗鲦 
  学名:Parablennius yatabei
  英文名:Blenny
  中文名:副鳚 八部副鳚
  科名:Blenniidae
  科中文名:鳚科
  同种异名:Blennius yatabei, Pictiblennius yatabei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南部与韩国。中国台湾分布于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澎湖、小琉球及兰屿沿岸。
  模式种产地:Near Misaki, Japan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0 - 12米
  最大体长:6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否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枕骨区无冠膜;鼻须具2丝,眼上须呈掌状分支,颈须无。上下唇平滑;齿小,埋于唇中,多少可活动,上下颌各侧皆具一犬齿。背鳍具缺刻,具硬棘,软条16-17;臀鳍具硬棘,软条18;背、臀鳍最后软条皆以鳍膜与尾柄相连。体为浅褐色,体侧散布深褐色点,另有7-8条横带,喉部具纹斑。背鳍第I-II棘间有一黑斑;背鳍、臀鳍及尾鳍散布杂斑及条纹;胸鳍与腹鳍较暗色。1

特点

副鳚在需要的条件之下,比如寻找食物或者躲避天敌,会跳跃到陆地之上,可以持续20分钟左右。它们利用胸鳍来在陆地上蠕动,如果它们感觉到了威胁,它们会用肌肉发达的尾巴来迅速的“跳跃”,躲避危险。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副鳚

图文简介

渔业利用:小型鱼类,仅具学术研究价值。主要栖息于潮池或潮间带岩礁区。吃藻类与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