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廷(Listing,J.B,1806-1882)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的学生。格廷根大学教授(1847)。1848年出版了《拓扑学的初步研究》(Vorstudien zur Topologie)。“拓扑”一词即起源于此。1858年起开始一系列的拓扑研究,以《空间复形概述》(Der Census raümlicher Complexe)为题发表。其中独立于牟比乌斯发现了单侧曲面1。
相关成就①1847年德国数学家J.B.李斯廷出版了《拓扑学初步》,在高斯的建议下,该书最早使用“拓扑”这个术语作为他所讨论课题的名称,源于希腊文τοποs一(位置、形势)与)λoγοs(学问)。书中对拓扑学作了某些奠基性的工作。
在十九世纪的中期,几何学开始了全新的发展,且很快就成为近代数学的极大的推动力。这个新的论题,称为拓扑学,A.F.麦比乌斯(1790-1868)是当时的大几何学家之一,由于缺乏自主性,使得他从事于德国第二流天文台的不足取的天文学家的职业,在他六十八岁的时候,给巴黎研究院提交了一篇关于“单侧”曲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包含了这种新几何的一些最惊人的事实,像以往其他重要著作一样,他的文章一直被埋藏在研究院的卷宗里许多年,直到作者把它公开时为止,与麦比乌斯无关,格廷根的天文学家J.B.李斯廷(1808-1882)也有类似的发现,且在高斯的建议下,于1847年出版了一本小书Vorstudien zur Topologie(《拓扑学初步》)。
②19世纪高斯(Gauss)和李斯廷(Listing)提出的大地水准面概念是对地球形状更进一步的精确表述,即与地球平均海洋面(占地球表面积的71%)最接近的重力等位面,可用其相对于正常椭球面的起伏,即大地水准面高加以确定。
1873年,李斯廷创用‘‘大地水准面”一词,以该面代替地球形状。自那时起,弧度测量的任务不仅是确定地球椭球的大小,而且还要求出各处垂线与地球椭球的法线之间的偏距,用以研究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体的概念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李斯廷(Listing)所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体不符合椭球体仅仅决定于地球的表面地形,而且偏差达500公尺。
相关知识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一种与地球真正形状最接近的重力等位面。早期人们设想全球平均海水面是一个延伸到大陆内部的重力等位面。德国大地测量学家李斯廷(Johann Benedict Listing,1808-1882)于1873年称此曲面为大地水准面,并以此曲面代表地球形状。该曲面至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称“大地水准面差距”。大地水准面是正高的基准面。现代动力海洋学证实平均海水面并非重力等位面,大地水准面更合理而易实现的定义是与全球无潮平均海水面最接近的重力等位面。平均海水面相对大地水准面的起伏称“海面地形”,起伏幅度可达2米2。
李斯廷法则李斯廷法则(Listing rule):眼改变其视线时,眼球的新位置相对于原先的位置好像是做了一次简单转动,即在新、旧视线所决定的平面内绕眼转动中心而做的简单转动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启洲 - 副教授 - 南京理工大学李斯廷
图文简介
李斯廷(Listing,J.B,1806-1882)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的学生。格廷根大学教授(1847)。1848年出版了《拓扑学的初步研究》(Vorstudien zur Topologie)。“拓扑”一词即起源于此。1858年起开始一系列的拓扑研究,以《空间复形概述》(Der Census raümlicher Complexe)为题发表。其中独立于牟比乌斯发现了单侧曲面。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06-14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