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0点是地球上位于两极与赤道正中以及本初子午线与180度经线正中位置的四个点。
简介45×90点是地球上位于两极与赤道正中以及本初子午线与180度经线正中位置的四个点。
四个点中最知名的是45°0′0″N90°0′0″W,地处美国威斯康辛州里特布罗克(Rietbrock)。马拉松县公园委员会在此处设立了一座标志。随着个人GPS设备的普及,该标志上的说明进行了修改,以澄清真正的45×90点应位于标志后方约1063英尺(324米)处,而标志建于此处的原因则是由于其靠近公路。
另一个位于陆地上的45×90点是45°0′0″N90°0′0″E,地处中国新疆靠近蒙古边界的荒凉地区,位于乌鲁木齐东北约240公里。2004年4月13日,一位美国人格雷格·迈克尔斯(Greg Michaels)与一位中国出租车司机Ru Rong Zhao一同从距其110公里的奇台出发到达此地,并在经纬汇合工程中进行了记录。他们的访问表明此处没有任何指示的标志。
另外两个45×90点则是分别位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45°0′0″S90°0′0″W与45°0′0″S90°0′0″E。1
经纬汇合工程经纬汇合工程(Degree Confluence Project, DCP)是一个自发性、由个人发起并逐渐转变为全球活动的地理探勘计划。此计划的目标是拜访地球上每一个整数纬度和经度交汇处,并且通过万维网发布这些地方的图片。
规则全球整数经纬交汇处(称为汇合点,Degree Confluence)共计64442个(南极与北极各视为一点),其中21541个点位于陆地(Land)上(包含大陆、岛屿、湖泊或冰河这类地形),38411个点在水域(Water)上(包括大洋),4490个点在冰帽(Ice Cap)上(也就是上方有永冻冰原的水体上)。这项工程将这些点划分为主(Primary)和从(Secondary)两种。只有位于陆地上,或是从陆地上可以望得到的水域或冰帽上之汇合点,才被设定为一个主汇合点。另外,在高纬度地区只有不多的汇合点被指派为主点,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极点产生很多距离接近的主汇合点。主汇合点是经纬汇合工程想要完全拜访与记录下来的进度目标,而从汇合点的拜访与纪录虽然也被视为是一个有效的拜访,但却不包括在计划的工作进度之内。
经纬汇合的准确位置是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决定产生的。一次成功的拜访是拜访者必须进入交汇点方圆100米内(使用WGS 84数据),并且发布一个称述以及至少两张图片到本工程网站上才行。没有遵守上述规定的拜访将在网站上记为一次未完成的拜访。
重新访问先前已经有人拜访过的交汇点被视为是一有效的拜访纪录,其理由在于,除了想要知道全世界所有汇合点的实际样貌外,随着时间的转变,继续追踪各汇合点的地貌变化,也是此计划当初被发展出来时的用意之一。基于这理由,很多交汇点,特别的北美和欧洲的交汇点,已经被人拜访过多次。
经纬交汇工程实际上可说是一种对地球表面信息的采样。2
北纬45度线北纬4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北的一条纬线,横跨欧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简单而言,北纬45度线是赤道和北极的中点所成的集合;但由于地球是扁椭球体,实际中介线位在北纬45度线以北约16.2公里(10.1英哩)处。
在这条纬线上,夏至的白昼长15小时37分钟,冬至时则为8小时46分钟。3
南纬45度线南纬4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南的一条纬线,横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亚、太平洋和南美洲。简单而言,南纬45度线是赤道和南极的中点所成的集合;但由于地球是扁椭球体,实际中介线位在南纬45度线以南约16.2公里(10.1英哩)处。
夏至(12月)时,南纬33度线的昼长15小时37分,冬至(6月)时则为8时46分。
美洲热带鲔类委员会(IATTC)在1949年5月31日由美国与哥斯达黎加两国签订成立条约,旨在保育及管理东太平洋热带海域鲔类资源,其公约管辖范围的南界即为南纬45度线。3
参见经纬汇合工程
北纬45度线
南纬45度线
东经90度线
西经90度线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启洲 - 副教授 - 南京理工大学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