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式集线器是一种功能更强、结构更复杂的集线器。在一个机箱中,可安装多个模块。其中一些模块可以是以太集线器,也可以是权标环(token ring)或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集线器。在集线器模块之间可安装网间互连设备(例如网桥或路由器)模块以实现网络间的互连。箱体式集线器
简介当有较多的计算机需要联网,一个集线器的端口数最多只有24时,使用单个集线器就不能满足要求了。箱体式集线器是指在一个机箱中装有多个集线器模块,箱体式集线器提供了一个可以插接单个集线器的箱体,各个集线器在箱体式集线器的背板上可以通过总线进行连接。箱体式集线器可以提供较多的插接位置,所以可以构成较大型的局域网。箱体式集线器的特点是在内部采用交换机的工作方式,实行点对点的连接方式,不再由所有的上网计算机均分信道带宽,而是由通信双方的计算机来使用信道带宽(传输带宽),使得通信速率极大地提高1。集线器带宽的选择一般由应用需求和上联设备的带宽来决定1。
集线器集线器(Hub)是指将多条以太网双绞线或光纤集合连接在同一段物理介质下的设备。集线器是运作在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它可以视作多端口的中继器,若它侦测到碰撞,它会提交阻塞信号。集线器通常会附上BNC and/or AUI转接头来连接传统10BASE2或10BASE5网络。由于集线器会把收到的任何数字信号,经过再生或放大,再从集线器的所有端口提交,这会造成信号之间碰撞的机会很大,而且信号也可能被窃听,并且这代表所有连到集线器的设备,都是属于同一个碰撞网域以及广播网域,因此大部分集线器已被交换机取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线器技术及其产品发展迅速,在最基本的连线集线器基础上发展成带有中央处理器的智能集线器。智能集线器除了具有连线集线器的全部功能外,依靠网络管理软件可对整个网络进行管理。以智能集线器为核心可发展成叠堆式集线器。集线器与结点之间的连线常选用双扭线,也可以选用光缆。集线器技术及其产品的发展, 使得网络系统具有布线灵活方便,可靠性高,易管理维护,易扩展等特点。各种集线器设备大量涌现,如收发器集线器、 路由器集线器及交换式集线器等。以太网交换式集线器所组成的网络系统不仅具有上述全部特点,而且使得整个网络系统的频宽大大增加,还能实现系统内网络的分段和隔离。这种设备的广播发送数据方式有三方面不足:(1)用户数据包向所有节点发送,很可能带来数据通信的不安全因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就能非法截获他人的数据包。(2)由于所有数据包都是向所有节点同时发送,加上其共享带宽方式(如果两个设备共享10M的集线器,那么每个设备就只有5M的带宽),就更加可能造成网络塞车现象,更加降低了网络执行效率。(3)非双工传输,网络通信效率低。集线器的同一时刻每一个端口只能进行一个方向的数据通信,而不能像交换机那样进行双向双工传输,网络执行效率低,不能满足较大型网络通信需求。
局域网在一个局内,或一个地域内部建立的一种网络,是共享一个处理器或服务器的局限于相对小的地理范围内的互联网。它是由各种计算机、字处理机和电子交换局的其他机器互连组成的信息交换式资源共享系统。其典型范围为1km左右的距离。它常采用低误码率物理信道,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1Mb/s以上。它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库和集中式文件存取、报文处理和电子邮件、批量和实时屏面信息传输等。它通常只在一个办公室或办公楼内,适用于办公室自动化、分布式控制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等环境。但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扩展这个概念,使用FDDI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联结工作站。一般LAN只是供几个人使用的,而通过FDDI可以有上千人同时使用这个网络。LAN 的技术包括:以太网、令牌环、相连 资源计算机网(ARCnet)和FDDI。 通常,LAN服务器上有许多应用程序,如果用户经常需要某一应用程序,可以下传此应用程序到自己本地的硬盘上,用户可以通过LAN服务器要求打印和其他服务。用户可以和其他人共享服务器上的文件,对文件的访问由管理员管理。如果可以保证内部数据不为外部使用,LAN服务器可以用作Web服务器。局域网一般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所有,建网、维护以及扩展等较容易,系统灵活性高。其主要特点是:
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座或集中的建筑群内。
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数据传输速率高(10Mb/s~10Gb/s)。
通信延迟时间短,可靠性较高。
局域网可以支持多种传输介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岳阳 - 副教授 - 江南大学箱体式集线器
图文简介
箱体式集线器是一种功能更强、结构更复杂的集线器。在一个机箱中,可安装多个模块。其中一些模块可以是以太集线器,也可以是权标环(token ring)或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集线器。在集线器模块之间可安装网间互连设备(例如网桥或路由器)模块以实现网络间的互连。箱体式集线器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06-14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