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电位区段法是指一种可以用肉眼观察的测量孔蚀特征电位的方 法。将一根长约1m的不锈钢丝试样安装在一根长玻璃管内,管内充满氯化物溶液。不锈钢丝上通以恒定直流电流产 生电压降。玻璃管内放入辅助电极(与钢丝平行),在玻璃管 内远离通电,端的另一端放入溶液参比电极。将该端的电位控制在某一数值,则不锈钢丝上各点的电位为该电位数值加工钢 丝上恒定电流产生的压降。试验后可观察到一段有孔蚀,一段无孔蚀,过渡点的电位即孔蚀电位,可根据该点距放置参比 电极的端点的距离所计算的电压降加上控制电位值求得。
简介恒电位区段法(双电路法)是1968年由界纽等首先提出的一种测定点腐蚀电位私的试验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由恒电位仪和直流稳压电源构成的两个回路,使丝状试样两端产生一个线性电位梯度,同时使试样上各点的电位都保持恒定不变。试验根据点腐蚀的观察确定,能够在同一试样上同时确定不同电位下的点腐蚀行为。该法具有方法简单、结果可靠等优点。1
原理恒电位区段法原理是利用试样自身的电阻,用恒电流源在试样上产生一个电位降,并使临界点蚀电位Eb落在这一电位降内。
方法是用Φ≤1mm的1m长细金属丝,一端用恒电位仪恒定在某一低于Eb的电位值,另用直流电源与金属丝组成回路,并使在金属丝中流过比从恒电位仪流出的电解(极化)电流大得多的电流,造成的欧姆电位降使另一端的电位高于风。一定时间后取出样品,测量相应于不同电位值表面上的点蚀孔个数,绘成电位-蚀孔个数的分布曲线,外延至蚀孔个数等于零时所相应的电位值,即为点蚀的临界电位。
特点恒电位区段法的优点是可一次得出电位-蚀孔个数分布曲线,缺点是需用粗细均匀而直径较小的金属线作样品,且要求电解(极化)电流比造成欧姆降的电流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静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恒电位区段法
图文简介
恒电位区段法是指一种可以用肉眼观察的测量孔蚀特征电位的方 法。将一根长约1m的不锈钢丝试样安装在一根长玻璃管内,管内充满氯化物溶液。不锈钢丝上通以恒定直流电流产 生电压降。玻璃管内放入辅助电极(与钢丝平行),在玻璃管 内远离通电,端的另一端放入溶液参比电极。将该端的电位控制在某一数值,则不锈钢丝上各点的电位为该电位数值加工钢 丝上恒定电流产生的压降。试验后可观察到一段有孔蚀,一段无孔蚀,过渡点的电位即孔蚀电位,可根据该点距放置参比 电极的端点的距离所计算的电压降加上控制电位值求得。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06-19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