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准出行时间,是指城市出行状态下的理想时间。主要城市的标准出行时间,即一个城市出行时间的“理想值”,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交通时间。北京以38分钟的“正常平均上班花费时间”在5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发布

《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年6月23日发布,首次计算中国主要城市标准出行时间,北京38分钟。在城市化水平中,北京仍位居上海之后,排名未变。

报告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纲主编,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是继2009年、2010年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三部年度报告。首次计算中国主要城市的标准出行时间为此次报告一大亮点。

出行时间

出行时间是指完成一次出行所用的时间。由出行距离与行程车速,以及各种非行车耗时确定。后者包括使用个体交通工具时由目的地或出发地至停车处的时间和取用或存放车辆的时间,使用公共交通方式中的步行时间、候车时间和转乘时间。是城市交通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2)出行的出发时间。此时又称“出行时刻”。又称“出行时耗”。

世界上往往把城市出行时间作为有效指标和“发展红利”的一种标识,解决以城市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病。研究者解释,出行时间能反映城市的面积、人口规模、功能属性、交通设施,可用来判断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居住的适宜程度、人力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城市管理的科学程度等。

研究意义

研究者介绍,2011年计算的是“理想值”,而非2010年的“绝对值”。在2010年的报告中,北京以上班出行平均花费52分钟居各大城市之首,其中包括拥堵时间。此次计算的则是“标准时间”,即正常情况下的最佳出行时间,以着眼收费管理、优化交通。通过出行时间匹配的ACC清分模型,通过对乘客完成一次OD(起讫)出行的实际出行时间与所属时段的标准出行时间进行匹配,以此确定乘客的实际出行路径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定义的交通拥挤指数是合理的,可以用于评价单条道路或特定区域的交通拥挤程度2。

世界上往往把城市出行时间作为有效指标和“发展红利”的一种标识,解决以城市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病。研究者解释,出行时间能反映城市的面积、人口规模、功能属性、交通设施,可用来判断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居住的适宜程度、人力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城市管理的科学程度等。

研究实例

广州市社科院发布《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13)》,其中由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完成的《广州综合交通规划:实施绩效分析与未来优化思路》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广州的交通规划还有很多不足。

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发展期,外迁功能单一,尤其缺少第三产业支持,致使外围新区的职住平衡比例不足10%,基本都属于“卧城”的概念范畴。

人口居住与就业的大跨度分离,导致市民平均出行距离从2005年的8.5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6公里,平均出行时间从28分钟上升到58分钟,中心区非常拥挤路段从2005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32%。

在此背景下,广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老城区的东部和南部直线距离40—60公里内,分别建设一个150万—200万人之间的新城,以缓解老城区过大的人口、环境和交通压力。

但报告并不看好这一规划对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国际经验显示,在外围新区实现较高程度的‘职住平衡’相当困难。”报告举例分析道:香港新市镇就地工作比例仅为25%—35%,东京最成功的一个新城也只有40%。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静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城市标准出行时间

图文简介

城市标准出行时间,是指城市出行状态下的理想时间。主要城市的标准出行时间,即一个城市出行时间的“理想值”,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交通时间。北京以38分钟的“正常平均上班花费时间”在5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