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补,输送带修补的技术之一。
热补技术不但粘接强度高,而且能满足低温修补、潮湿修补和即修即用时的快速修补,与传统修补技术相比有显著的优势。煤炭从开采、到洗选直至加工利用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运输作业。在煤炭运输过程中,输送带是动脉级关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或机械导致的破损。对于重负荷输送系统来说,输送带破损不仅意味着胶带寿命的缩短,还是安全的隐患,可造成意外停产,严重时还可导致输送带钢丝绳损伤甚至断裂,造成更为严重的生产事故。
热补技术在输送带维修中的应用输送带破损导致的损失= 停产损失+维修损失。在重负荷运输系统中,因输送带破损造成意外事故的停产损失通常会远大于维修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输送带破损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是生产与设备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输送带破损修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输送带破损形式可归分为以下六类: ①短距离或超长距离纵向撕裂; ②局部磨损、长距离磨损及大面积磨损; ③接头破损与接头分层; ④边缘横向撕裂、分层、缺损、溃烂; ⑤深度划伤与超长距离的沟槽; ⑥孔洞、面胶溃烂、鼓包、起皮等。对于上述六种破损,常用的修补技术主要有传统的硫化修补、冷粘接修补,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维力固热粘接修补技术( 以下简称热补技术) 。
生产实践表明,对于上述六种破损,采用传统的硫化修补或冷粘接修补( 冷粘贴修补条、冷涂抹修补胶) 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虽说硫化修补的强度良好,但其修补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它的应用,采用此法不能快速恢复生产,以致无法及时排除更多的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冷粘接修补的弱点是: 在低温环境、潮湿环境和即修即用条件下修补时,粘接强度低,修补材料脱落率高,使用寿命短。
热补技术热补技术不但粘接强度高,而且能满足低温修补、潮湿修补和即修即用时的快速修补,与传统修补技术相比有显著的优势。热补技术的要素有:
(1) 热补技术。主要包含两项技术,即: 热粘贴修补条、涂覆热补料。
(2) 热补工艺流程。对于热粘贴修补条,热补工艺为: 打磨-刷胶-加热-粘贴修补条-碾压-锤击。对于涂覆热补料,热补工艺为: 打磨-刷胶-加热-涂覆热补料-冷却。
(3) 专用工具。热粘贴修补条须配备专用的便携式加热器。加热器主要参数为: 功率2 000 W,电压220 V,外形尺寸1.6m (长) ×16cm (宽)×10cm (高) ,质量5kg; 涂覆热补料须配备专用的胶筒、胶枪和电源,胶筒主要参数为: 功率800W,电压220 V,外形尺寸10cm (直径) ×55cm(长度) ,质量4kg。
(4) 热补材料性能。热补系列材料均为多元聚酯弹性复合材料制成,有着数倍于橡胶材料的强韧性和耐磨性。比如热补修补条的厚度可以薄至2mm,耐磨性却相当于橡胶的8mm。高性能超薄设计的修补条,可使清扫器对修补条的破坏作用降至最低。
(5) 质量控制点。热粘贴修补条质量控制点有三条: 清洁、温度和锤击密度; 覆热补料质量控制点为: 清洁与固化时间。1
公路沥青路面坑槽热补技术要点坑槽是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内因为原材料质量不佳、混合料级配不合理,常见外因为施工质量不稳定、交通轴载较大、气候环境因素等。坑槽的病害发展是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若坑槽早期病害出现时不及时进行处治,随着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及行车荷载的不断作用,坑槽病害将迅速恶化,甚至在坑槽周围产生诸如龟裂、块裂、松散等较为严重的二次病害,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及服务水平。
坑槽热补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公路养护方式,现行公路养护规范对其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但在施工质量控制、质量验收等方面仍不够明晰。
1、混合料用料要求
(1) 路面坑槽修补材料宜采用与原路面相同或相近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类型,且必须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坑槽热补混合料大多采用我国高速公路上中面层较为常用的AC-16、AC-20。
(2) 当热拌混合料来源有困难时,可就近利用已有工程粒径与原路面相同或相近的厂拌热再生混合料作为坑槽热补料。
(3) 路面坑槽修补用原材料及沥青混合料均须符合路用性能要求,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混合料及废料进行修补。
2、人员设备配置
根据坑槽处治的范围、数量,将坑槽修补分为3类。Ⅰ类修补: 单个坑槽;Ⅱ类修补:5米范围内连续坑槽、且修复宽度
热补
图文简介
热补,输送带修补的技术之一。热补技术不但粘接强度高,而且能满足低温修补、潮湿修补和即修即用时的快速修补,与传统修补技术相比有显著的优势。煤炭从开采、到洗选直至加工利用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运输作业。在煤炭运输过程中,输送带是动脉级关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或机械导致的破损。对于重负荷输送系统来说,输送带破损不仅意味着胶带寿命的缩短,还是安全的隐患,可造成意外停产,严重时还可导致输送带钢丝绳损伤甚至断裂,造成更为严重的生产事故。
- 来源: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 上传时间:2018-06-13